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生意就是生意,道德是另外一回事

Peter Philipp2005年11月1日

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繼而爆發海灣戰爭之後,對伊拉克的國際制裁措施開始生效。而石油換食品計劃的誕生旨在減輕伊拉克人民的痛苦,允許伊拉克通過出口限量石油滿足國內居民對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但最近數月來,有關石油換食品計劃腐敗案的批評之聲愈發響亮,據稱在這一人道援助計劃框架內有大量賄金流入伊拉克。本周四,這一事件的調查委員會將在紐約公佈相關調查的總結報告,證實種種指責的確屬實。

https://p.dw.com/p/7OTI
1998年巴格達街頭奶粉小攤圖片來源: AP

對制裁某一石油富國的考量來說,伊拉克的石油換食品腐敗案也許不失為前車之鑑。假如伊朗在其核計劃中堅持不妥協立場的話,人們一定要在啟動制裁措施前三思而行。針對諸如伊朗等國家的貿易限制難以奏效,也難以被付諸實施,因為美元的誘惑力是不可低估的,即便對那些率先啟動制裁措施的政府而言也難以抵擋如此這般的誘惑。

在被推翻總統薩達姆統治時期的伊拉克,大約2千多家國際公司試圖趁機大發橫財。也就是說,他們在利用制裁措施使伊拉克人民蒙受苦難之時,中飽私囊,也使資金流入了巴格達獨裁者的金庫。聯合國在科威特戰爭結束後決定,允許伊拉克通過出口限量石油所得進款為伊拉克人民換回食品、醫藥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長達6百多頁的調查報告證實,石油換食品計劃變成了搖錢樹。薩達姆-侯賽因肆無忌憚地幾乎從每一筆進口中索取賄金,金額高達數十億,他將其中的一部份送給了制裁措施的西方反對者-也就是所謂的「和平人士」。世界著名公司以及他們的代表也同樣肆無忌憚地從中牟利。

聯合國的相關工作人員中也有人染指此事。長久以來,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國人馮-斯旁耐吉,此人負責在巴格達監督石油換食品計劃的落實情況,卻成為這一制裁措施的最堅定的反對者。調查報告證明這位昔日的聯合國工作人員「沒有違反聯合國的規定」,但同時建議,最好應對聯合國的條文進行再度審核與修改:在斯旁耐吉辭去聯合國的工作之後,他曾服務於至少兩家在其掌權時參與伊拉克生意的公司。

重返賄金一題。調查報告中列舉了幾家重要的德國企業的名字。其中一家公司對此不置一辭,另外幾家試圖大事化小,抑或指出,截至目前,尚沒有一位檢察官對此事件給予關注。換句話說就是,經濟界在向民主機制不健全的國家出口產品時,為了擊敗自己的競爭對手,使用賄金或其他酬謝品是天經地義之事。而如此這般的開支竟在長時間內被能列入報稅內容,這樣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

如此一來,道德價值觀何以產生?生意就是生意,道德是另外一回事。政治家們為此作出了太多的示範。在金錢至上的地方又哪裡會有懺悔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