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健康

血清療法對抗新冠病毒?

2020年8月25日

加緊研製疫苗的同時,科學家們也在嘗試在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血清中找到相關抗體,用以治療其他患者。但是,被川普盛贊為「歷史性突破」的這種古老療法,其有效性仍被科學界所懷疑。

https://p.dw.com/p/3ZjEE
Coronavirus (2019-nCoV)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A/A. Unal

(德國之聲中文網)就在獲得共和黨正式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之前,川普高調宣佈,血清療法獲得特批,被允許用於緊急治療新冠病人。他說,這種療法具有「難以置信的高成功率」,將能拯救「無數條生命」。

因防疫不力而備受攻擊的川普总統,此時的這番表態,很有可能只是選戰策略。在醫學界,血清療法對抗新冠病毒的實際療效仍受到質疑。美國聯邦藥監局(FDA)就認為,血清療法只是具備「潛在的、至少大於副作用的療效」。FDA在特批血清療法的文件中指出,除非臨床研究給出了可靠的數據,否則血清療法不應被當作新冠患者的標準療法。

目前,FDA總共特批了7萬名美國新冠病患接受血清療法。特批的前提十分嚴格:僅在病情危急時可以在臨床試驗的框架下施行這種療法。

利弊並存的血清療法

所謂血清療法,其原理並不複雜:痊癒者的血清中已經擁有抵禦新冠病毒的有效抗體。從康復者血清中隔離提純相應抗體,並將其注入其他患者體內後,這些患者也就具備了所謂的"被動免疫力"。但這種療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接種疫苗,因為抗體並非人體自然產生的。

這種療法的優點一目瞭然:人體不需在被感染後,費時耗力的生成抗體,而是直接獲得可以殺死病原體的抗體。

但這種療法的缺點則是,人體的免疫力只能持續數周至數月,因為注入體內的抗體大約在三十天後就會被分解掉。而隨著免疫力的消失,患者甚至會有被再度感染的風險。

1890年,德國免疫學家馮‧貝林(Emil von Behring)啟用被動免疫法治療白喉病。十九世紀初,傳染性極高的白喉病曾導致大量兒童死亡。

Emil von Behring
德國免疫學家馮‧貝林(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馮‧貝林是血清療法的發明者,並因此成為1901年首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他以血清藥物治療白喉和破傷風獲得成功,被當時的媒體譽為"兒童救星"和一戰的"士兵救星"。

2014年爆發埃博拉疫情時,就曾採用血清療法救治病患。而四年後,2018年八月,埃博拉再度爆發時,抗體藥物在抗擊埃博拉病毒方面發揮重要功效,使死亡率下降了30%。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也正在努力從血清中提取能夠抵禦新冠病毒的抗體,以"被動免疫法"為新冠感染者提供治療。

早在今年二月,上海就建立了使用血清療法的專門醫院。

日本製藥公司"武田藥品"希望從新冠肺炎痊癒患者的血漿中提取包含多種抗體的新藥TAK-888。此前,該公司已推出一種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藥物(IVIG),這是一種由康復者血漿中所有類型的抗體純化而成的藥物,前景被普遍看好。這樣一來,研究人員就不需要找出究竟哪種抗體最適合抵抗新冠病毒,而是將康復者的抗體全部提出,專用於抵抗新冠病毒。

這種治療方法效率極高,因為純化抗體用量低,安全性良好,沒有傳播其他病毒的風險。最重要的是它非常節省時間,因為這一藥品已投入使用,有望省卻漫長的臨床試驗階段,從而盡早投入治療和預防。

來自美國加州的Vir Pharmaceuticals也在進行類似的研發。該公司同中國無錫的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合作研究2003年薩斯患者的血清中所提純的抗體是否對新冠病毒也同樣有效。

疫苗才是正道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有關血清療法的臨床研究始終在進行。全球首份針對新冠病毒血清療法的控制研究來自疫情起始地武漢,其研究成果刊登在上星期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武漢多家醫院在疫情高峰期隨機選擇了約100名重症患者進行康復者血清療法試驗,發現接受了血清的患者確實存活率更高。但是,武漢的疫情得到了強力管控,患者數量越來越少,此項研究沒能達到原定的200人規模,因此科研人員無法判定存活率的差異是否出於巧合。

《美國病理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8月10日刊登的一篇美國學者進行的研究也顯示,在病程早期施行血清療法確實有一定的療效;但是研究者無法證明,這種療效究竟是否來自於血清療法,還是來自於其自身免疫系統主動產生的抗體。

要想真正遏止新冠病毒的傳播,仍需要開發疫苗。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發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美國挖角德國疫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