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研究: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看重規模而非盈利

2019年4月8日

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近年來屢遭質疑,不少人批評中國投資者拿著國家補貼在競拍時出高價排擠對手。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最新報告駁斥了這一「成見」。

https://p.dw.com/p/3GSy8
Symbolbild Euro Yuan
不是開高價,而是愛「抄底」?圖片來源: Colourbox/E. Wodick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一項最新調查澄清了針對中國投資者的成見:根據周一公佈的調查報告,在海外進行收購的中國企業並非因得到國家資本助力從而出高價打敗競拍對手。相反地,中國投資者給出的併購價格,反而低於其它投資商對於同等類別公司給出的收購價。

Ifo的研究人員對2002年到2018年之間在92個國家進行的超過7萬樁跨國企業收購案進行了調查。其中1900個案例中,收購方來自中國,而中國投資者收購德國企業的案例有171個。

從平均值來看,中國投資商收購的這些企業,從資產規模來看比其它國家投資者收購的企業要高出七倍。而這些被中國企業收購的公司負債率也相對高出6.5個百分點,在併購之時這些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幾乎接近於零。相比之下,其它國家投資商在收購時往往著眼於盈利狀況良好的公司。

Ifo這項研究發現的這一規律,即中國投資者喜歡收購價格相對"低廉"的企業,正好反駁了之前廣為傳播的一項論點,即中國企業是拿著國家的補貼去出高價,排擠其它的投資者。"顯然,中國投資者在收購的時候更加重視企業規模,而不是盈利,這樣就可以避開和其它競拍者之間的競爭",該研究所所長菲斯特(Clemens Fuest)表示。

Deutschland Berlin | Clemens Fuest, ifo Institut
ifo所長菲斯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 Nietfeld

根據菲斯特分析,中國投資者之所以偏好負債較高、盈利較差的企業,可能是出於長期投資的考慮,或者是為了從中國的國有銀行獲得更好的融資條件。他補充道:"此外,我們的研究還發現,中國國有企業正在將政府的戰略經濟政策付諸實施,尤其是'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依循古代絲綢之路的軌跡,在地中海和東亞地區開闢歐亞大陸之間的新貿易渠道和交通網路。中國也希望借此開闢更多的銷售市場。自從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啟動以來,中國國有企業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收購頻率明顯升高。

"中國製造2025"則規定了十個關鍵經濟領域,包括軟體開發、機器人製造、飛機製造、造船業、火車以及汽車製造業,還有能源系統、農業科技、新材料和醫療技術,到2025年中國應該在這些領域成為世界技術領頭羊。

根據德國Ifo研究所的這項調查,中國國企海外併購的主要目標在原材料和農業領域。相比之下,中國私有企業則更偏向於收購電子工業、機械製造和汽車工業領域的公司。不過自從2015年公佈"中國製造2025"戰略以來,國有企業對於這些領域的收購興趣也有所增強。

該研究還發現,國有企業的收購政策一般會遵循政府意願,但是在私企收購行為中,幾乎看不出這樣的傾向。

雨涵/洪沙(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