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科隆東亞博物館舉辦中國古畫展

2010年10月24日

從10月16日到明年的2月20日,德國科隆東亞博物館舉辦公元1300年至1900年期間的中國工筆畫展覽。這些古畫是該博物館多年的館藏,經過上海博物館的修復得以與首次同公眾見面。

https://p.dw.com/p/PmJx
科隆東亞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明末清初的工筆畫圖片來源: Rheinisches Bildarchiv Köln

10月16日,科隆東亞博物館推出了一個題為"精湛的畫筆"的展覽,展出了公元1300年到 1900年期間的三十多幅中國工筆畫。這些古畫雖然數量有限,但卻在題材上包羅萬象,既有人物肖像和山水,也有亭台樓榭和花鳥。據博物館館長施洛姆斯博士(Dr. Adele Schlombs)介紹,其中大多數作品都是博物館創建者於100多年前從中國蒐集的,很少一部分是後來購買的。如今這些在博物館庫房裡沉睡了近一個世紀的中國古畫,第一次面向公眾。

館長施洛姆斯博士是一位不但瞭解中國歷史,也熟悉中國古代名家作品的專家。談到此次展覽能夠順利舉行,她說特別要感謝上海博物館的鼎立相助。沒有上海博物館的幫忙,這些年久失修的古畫恐怕只能繼續留在庫房裡了。"經過不少周折我終於搞到了經費,請上海博物館為我們館藏的中國古畫進行了兩次大修復。能夠得到上海同行的幫助是我們的運氣。當這些古畫重新回到德國時,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些原本無法懸掛,千瘡百孔的古畫全都栩栩如生,恢復了最佳狀態。上海同行在百忙之中為我們所作的一切讓我們非常非常感動。"


山水間的大千世界

為了幫助那些不瞭解中國,尤其是不瞭解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德國觀眾欣賞這些珍寶,東亞博物館不但在展覽期間定期舉辦中國書畫講座,還印製了德英文雙語的精美畫冊,並在展廳裡每張畫旁邊附上了詳細的解說。比如一幅十六世紀無名氏的山水畫,德文解說的命題是"山水中的學者"。解說上說,畫面將人的目光引向遠處的大山。在湍急而下的激流和幾棵松樹之間豎立著兩塊巨大的岩石。畫面邊緣的河流岸邊可以看到三個人物,其中一人遙指對面山峰樹蔭下的一個亭榭。腳夫挑著野餐和酒罐,可以想像,這三人正要到對面山上去觀景。按照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自然風景是大千世界的微觀。水和風是大千世界能量- 氣的載體。因此中國古來有"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的說法。

施洛姆斯博士還介紹說,明末清初那個時代的藝術品如今也很受西方文人的追捧。她說:"有意思的是中國的明末清初,也就是說16世紀後,學院派藝術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因此我們的繪畫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那個時代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還在展覽廳裡有意擺設了那個時代的幾件瓷器和漆雕,參觀者不難發現那個時代藝術品風格之間的融匯貫通。"

工筆畫開啟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窗口

談到德國人是否能夠欣賞中國古畫,施洛姆斯博士表示,恰恰是工筆畫可以通過它的色彩,它描述的生動細微的生活場景同歐洲觀眾產生交流,不像寫意畫那麼難懂。

"比如這次展覽的古畫中包括了很有渲染氣氛的情景畫,有描寫名人軼事的畫面,比如為楊貴妃運送荔枝的船舶。我認為,恰恰是這種畫院風格的繪畫能夠被德國觀眾所接受,給我們開啟了一個瞭解中國那個時代文化的窗口。"

前來參觀的觀眾中既有老者,也有年輕人,還有小學生。

"趣味高雅,顏色層次細膩。"

"沒想到中國畫還有這麼大幅的。題材和繪畫手段都獨具魅力。畫家可以用毛筆畫出這麼精細的畫面來,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我在一張小畫上能夠看到仕女手中拿的一根線. 而大幅畫,比如宮殿的任何一個部位也都畫得非常細致。"

"我個人更喜歡明快的題材,明亮的色彩。比如這幅風景畫上就反映了自然景觀和當時人們的部分生活。可以看到高山,小橋和在酒肆中談笑的人。"

作者:韓明芳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