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肖爾茨訪日及撰文凸顯價值夥伴關係

2022年4月29日

肖爾茨訪問日本暢談價值觀夥伴關係,同其前任梅克爾的外交政策顯然不同。他周五的長文為其言行進行解釋,表達對民主未來的樂觀態度。

https://p.dw.com/p/4AcPW
Bundeskanzler Scholz in Japan
德國總理肖爾茨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我們是價值夥伴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肖爾茨總理去年12月上任後,亞洲之行的首訪國家不是中國,而是日本,在柏林政界,此舉被解讀為向中國發出的訊號,也是梅克爾時代以來對德國外交政策的一次修正。梅克爾在任的16年間,對中國進行了13次訪問,但從未專程訪問過日本。那時,德國的亞洲事務首先要同中國商議。

肖爾茨總理顯然在這一點上同前任拉開了距離,他表示,德國必須在亞太地區有更大的作為。

此次前往日本的飛行時間比平時長,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關閉其空域,肖爾茨專機轉道飛過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蒙古和中國,耗時約13小時。

周四在東京同當地經濟界的會談時,肖爾茨例數德國的合作夥伴,除日本外,澳洲、新西蘭、韓國、印度等都被提到,只是沒有中國的名字,而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肖爾茨在新聞會上做出如下解釋,在歐洲正在發生戰爭的當下,德國尋求同日本的團結,"作為德國總理訪問亞洲的第一個國家是日本,並非偶然。我們是價值觀上的夥伴。"他說,在對烏克蘭的支持中,"價值觀"這一概念有著具體實際的政治內涵。肖爾茨表示,日本明確表達同歐洲和美國一道,站在烏克蘭一邊。在亞洲,只有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日本對俄羅斯煤炭實施禁運。

有誰會比我們更成功嗎?

周五(4月29日),肖爾茨在《世界報》撰文,"未來屬於民主制"從多個方面駁斥民主式微的論調,凸顯民主價值觀是連接不同國家進行國際合作的紐帶。

"未來屬於民主制"指出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但不認同專制國家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只要看一眼中國城市出現的巨大環境問題,以及俄羅斯經濟對後化石能源時代缺乏足夠的準備,便會讓人對此產生懷疑"。

肖爾茨認為,治理超越國界的氣候變化、全球疫情以及移民等問題,不可避免地需要國際合作,"只有相互連接,建立和維護聯盟,才會找到超越國界的解決方案,獲得持續性成功"。

"有誰會比我們更成功嗎?"肖爾茨自信地反問道,他的回答是,"我們歐洲人數十年來正是超越國界合作的踐行者"。

在追求民主的問題上,肖爾茨也反對文化相對論思想,即以不同的文化核心價值來解釋一國的政治體制、認為一些國家和文化圈對實施民主制度尚未成熟,他說,也許該理論在某一段時間、某些國家、在獨裁者統治下能夠成立,"但它絕不是對整個人類而言"。肖爾茨寫道,"對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存在視而不見,或者是言之無物,或者是傲慢之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