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的良藥並非最低薪水

2014年4月4日

中國常被視為廉價的世界工廠。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久,未來的中國將成為全球消費中心。因此政府也每年提高最低薪水的標準,然而僅這一點是不夠的。

https://p.dw.com/p/1BcHZ
Symbolbild Export China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個好例子是國家最低薪水標準。具有工會意識的社會主義者認為,艱辛的工作應該得到更高的報酬。經濟自由主義者--中國也存在這個群體--也希望促進消費,因為這給企業家和中產階級提供新機會。因此他們也支持提高薪水。

中國政府今年將再次大幅提高幾個選定大城市的最低薪水標準。比如,上海提高12.3%達到折合210歐元每月,北京提高11.4%達到180歐元。而中國其他經濟中心的最低薪水升幅也類似。

中德最低薪水

時代不同了:當我們在德國為抵禦薪水下降引入最低薪水的時候,中國人可以做到每年都將最低薪水標準往上調。而這兩者之間甚至有聯繫。我們一直將競爭推薦給中國計劃經濟,現在我們要和全球競爭的後果作戰:我們太貴了,所以我們現在不得不往下調。

Frank Sieren Kolumnist Handelsblatt Bestseller Autor China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已經在中國生活了20年圖片來源: Frank Sieren

中國人在全球都很成功,同時擁有一個巨大的內部市場。因此中國有能力往上調。現在已經能夠看到一個美麗新世界的雛形了,中國的社會主義者和新自由主義者如此許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長盛不衰。

價格的上漲更快

中國的現實告訴我們,這個世界要比經濟專家這些人期望的要複雜。民眾沒那麼容易被收買。他們不像政客期望的那樣興高采烈地接受薪水的提高。而他們這麼表現是有道理的:

雖然(中國)全國的通貨膨脹率只有2%,薪水提高後人們應該切實感受到手裡錢多了,然而在那些薪水提高的城市,價格上漲要比中國其他地區快得多。企業主們並不長久地抱怨,而是痛快地提高了薪水。

想要在北京不至於入不敷出,必須每年掙更多的錢,以應對上漲的物價。特別是租房和買房的價格一直節節攀升。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薪水的提高最多算是種通貨膨脹補貼,有時候甚至只是種心理慰藉。

脫身出口陷阱並非易事

因此中國政府通過提高薪水來脫身出口陷阱的策略能否成功,並不確定。中國經濟過於依賴出口。如果世界經濟疲軟,中國經濟的景氣圖景就面臨危險。建立一個出口的平衡力量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直完全依賴出口,從一個閉塞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

然而越來越多跡象顯示,長遠來看,這條道路不再有前途。特別是作為顧客、習慣入不敷出的西方人,很快因手頭拮據突然就不再買東西了。因此未來中國將較少為外國市場生產手機、汽車和電腦。新的座右銘將是"中國製造中國用 "。然而要實現這一點不僅要提高薪水,也必須實實在在提高中國民眾的購買力。也就是說人們真的買得起漲價、提稅後的商品。

Symbolbild Export China
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非常強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改善住房和社會福利體系

政府要將規劃付諸行動,需要做的不僅是提高最低薪水,例如大城市中的住房也必須讓人們能夠負擔得起。針對這一問題,北京已經開始建福利房。當然這計劃和實施起來的花費和難度遠比提高薪水大。

與此同時,北京還需要提高養老金水準,擴大醫保覆蓋面。這也非常複雜。人們必須有很好的保障,盡量少為醫療和養老存錢。迄今為止,人們都知道社會保障在緊急情況是靠不住的,因此中國人的儲蓄額是世界最高的。中國家庭的一半收入都(存起來)以備急用。

堅定的儲蓄者

這種心態可能弱化。不過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國文化。美國借錢買醉的消費文化對於中國人來說太不謹慎,這也不是政府的目標。中國政府坐擁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自己也是節儉的典範。文化特殊性讓經濟理論家們大跌眼鏡不是第一次。然而對於這個世界而言,中國人的謹慎是福氣:世界無法承受另一個像美國一樣對風險麻木的大國。

作者簡介: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特約記者,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編譯:萬方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