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自行車是大自然的好夥伴

2010年8月24日

騎自行車既健身,又省錢,而且還環保。那麼,為什麼只有少數人願意放棄開車,改騎自行車呢?現在人們需要改變一下思維模式,發展新的城市自行車交通文化。

https://p.dw.com/p/OudV
上海騎自行車的人圖片來源: CC/jrodmanjr

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曾經說過:「只要我看到有人騎著自行車,我便不為人類的未來感到擔心。」然而,是什麼促使人們使用這個頗為簡陋而又費力的交通工具呢?是因為在騎車上班、上學,或者購物的同時又能鍛煉身體?還是因為騎車可以用自由的速度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不必擔心塞車、汽油漲價,以及公車里的擁擠不堪?又或許是騎在車上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可能這些原因都有。無論如何,騎車的美感也在於可以盡情享受,而又不至於破壞自然環境。比騎車對環境更有利的只有步行。

rote Fahrradampel
現在還有太多的城市給自行車亮紅燈圖片來源: CC / DDOTDC

促進城市交通設施的「革命」

騎車在健康、經濟和生態方面的優勢如今已盡人皆知。儘管如此,在美國大多數人都瞧不起這個交通工具,那裡只有0.5%的人騎車上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最重要的答案是:城市的發展和規劃必須讓自行車成為一種安全而實用的交通工具,這樣可以替代汽車。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認為,對較長距離行駛來說,騎車「太危險」、「太耗時」、「太吃力」。因此,合理的城市發展政策目標,應該是為自行車創造安全行駛的條件──從家庭的自行車停放處到上班、上學和購物的往返路上。良好的環保政策應該在保障汽車和軌道交通設施投資的同時,兼顧對自行車交通的公共投入。

世界各國的優秀案例

在這方面,企業也起著重要作用。他們要為職工提供共公共浴室和安全停放自行車的場所。這樣做受益的不僅是氣候。騎車上班的人往往身體健康、心情舒暢,工作效率也更高。

目前已經有一些富有創意和成功的案例。比如挪威奧斯陸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就獲得了好評,全世界各城市紛紛效仿。另一個例子是澳洲首都堪培拉,為了給那些準備放棄汽車改騎自行車和乘公共汽車的人提供便利,那裡發明了騎車和乘車相結合的交通方式。騎車到車站的人可以把自行車放在公共汽車車廂前面免費攜帶。德國首都柏林也有類似做法。那裡的輕軌可以讓人攜帶自行車,只要車內空間允許,購買相應的車票即可。

Fahrradparkplatz – Gent
比利時根特市的自行車停車場圖片來源: CC/Pesterussa

油價上漲提供了經濟動因

儘管有這些明顯的進步,但能促使城市便於騎車的最主要因素還是不斷上漲的汽油價格。2008年的經驗證明,油價的上漲為人們使用自行車提供了經濟動因。美國自行車組織(Bikes Belong)的一項調查表明:2008年自行車銷售量明顯上升。在問到購買自行車的原因時,95%接受調查顧客的答案是油價太高。如果油價像專家預計的那樣繼續上漲,各類大小城鎮就應該為這一發展趨勢做好準備。

California's First Green Bike Box
加利福尼亞的第一個綠色自行車區圖片來源: CC/sfbike

城市自行車交通文化的演變

成為自行車友好城市的前提是:公民能夠理解自行車是城市生活的組成部分,並對新生事物持開放態度。而這種意識的形成,只有在越來越多的人把騎車的優越性和一種自豪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

為此,某些地方的自行車交通文化還需要有所轉變:自行車不應該被看作是一群鐵桿健身愛好者的專利。城市應該為自行車提供更多的空間和專用車道,實現讓不同年齡、性別和社會階層的人共享。在東京,人們現在已經習慣於和那些出於安全考慮而不願在公路上行駛的騎車人分享人行道上有限的空間。步行者願意側身為自行車讓路,騎車人也大都耐心而謹慎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

要改變人們對自行車和騎自行車的人態度,就像在東京那樣,但這些還尚需時間,因為在大多數國家,公路仍然主要被視為大小汽車行駛的機動車道路。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其所在的城市裡,為開創新的交通文化做出貢獻。只要我們每天看見騎車的人越多,我們像赫伯特•喬治•威爾斯那樣為人類擔憂的必要就越小。

(本文與聯合國大學網路雜誌《OurWorld2.0》合作撰寫,該雜誌主題為氣候變化、物種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發展。更多詳細訊息請點擊聯合國大學網路雜誌的主頁:http://ourworld.unu.edu/en/)

作者:Mark Notaras / Sean Wood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