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訊息保護法》加劇上海港堵塞 查找貨物只能靠衛星

2022年4月25日

中國去年11月生效的《個人訊息保護法》讓獲取準確的港口數據變得難如登天,貿易商和物流公司不得不求助於準確率較低的衛星定位甚至人工清點的方式。

https://p.dw.com/p/4AO6f
China Frachtschiff-Stau vor Shanghai
大批在上海港外等待入港的船隻圖片來源: MarineTraffic/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海持續陷於新冠封鎖政策,這對投資者, 貿易公司和物流經理來說都是迄今最大的考驗。令此情況雪上加霜的是去年底實施的新法,公司無法再看到貨物是何時進出這個全世界最繁忙的港口。

以前,從進口碼頭的原油庫存到港口的貨櫃吞吐量等數據被廣泛使用,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即時訊息窗口,也不會受官方經濟數據延遲和可能扭曲的影響。

但是,自從中國的《個人訊息保護法》2021年11月生效以來,關於這個世界最大出口國的重要訊息來源管道隨之消失。航運公司和代理商開始求助於較不準確的衛星追蹤,以監測港口延誤情況。用於衡量卡車運輸和商業的交通數據不再可用,貿易商們通過電話或什至人工計數來追蹤港口活動。

數據不透明

《個人訊息保護法》規定,監測中國工業或商業活動的組織必須遵守關於數據分類、存儲、跨境轉移、透明度和用戶同意管理的嚴格規定,才能向客戶發布這些數據。一些數據供應商已經暫停或中止發布數據,或將其轉成使用者付費的模式。北京的一位石油交易商說:「每個人都在說最近一波新冠疫情導致中國港口擁堵,但我們找不到足夠的真實數據來評估實際情況。

當日常作業逐步恢復、貨物的流動加快,以及托運人尋求清除中國東海岸的交通堵塞現象時,這種缺乏數據能見度的情況將影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每一個環節。

「我們不再能夠獲得一些即時數據,如港口的每日貨物周轉量、鐵路和航空中巴士運數據等」,資產管理公司百達集團的亞洲宏觀經濟研究主管Dong Chen表示。他補充:「一些數據變成只提供月度報告,我們只能見機行事。」中國國家網信辦和交通運輸部並未就數據法的影響發表評論。

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稱數據法為「許多跨國公司將遇到的最嚴格的監管制度之一」。這些措施限制了國內和國外組織收集和使用數據的方式,影響到在中國經營的每一家公司。

新冠讓上海付出的代價

衛星定位和人工清點

兩年前,當COVID在中國開始流行時,分析師、投資者和記者轉向荷蘭地圖公司TomTom的交通數據,以瞭解封鎖政策是如何影響了中國主要城市的人口流動性。

現在不一樣,中國城市已經從該公司的免費國際交通擁堵網頁上消失了。TomTom發言人Ivo Bokkerink在一封電子郵件中提到:「我們已經做出商業決定,停止通過我們的TomTom移動門戶和交通指數網站提供中國城市的歷史和即時交通訊息,因為中國關於分享和披露GPS數據的法律最近已經收緊。」

在航運公司停止發布中國水域船舶的自動識別系統(AIS)訊息後,貿易商和其他追蹤船舶動向的人使用了基於衛星的定位數據,儘管這可能不如AIS訊號準確。

有些公司採用更原始的做法,「即時數據驅動的決策是我們現在工作的核心,尤其是在供應鏈問題引起通貨膨脹之時」,SPI資產管理公司的管理合夥人Stephen Innes說。他稱:「現在我們淪落到依靠人工每晚7點清點上海和寧波港外的船隻來作為參考。」

(路透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