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困難時刻的良好選擇

2019年7月17日

懸念保持到了最後一刻:馮‧德萊恩當選歐委會主席。德國之聲總編Ines Pohl認為,最終產生決定性作用的有兩個因素:出色的競選演說、沒有替代人選的現實情況。

https://p.dw.com/p/3MBQk
Ursula von der Ley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P/F. Seco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網路大行其道的當下,演講依然能在某些時刻起到關鍵作用。本周二,馮‧德萊恩在位於斯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上證明了這一點。雖然在議會殿堂之上,演說本就是最高藝術,但在現實中,往往在意見交鋒尚未開始之時,決策便已做出。這次情況有所不同:對於這位德國候選人而言,這一天充滿變數。她必須在規模宏大,有時甚至令人手足無措的歐洲議會上證明自己。她要令心懷疑慮者心悅臣服,讓追隨者受到鼓舞,用恰到好處的政策建議讓反對者失去動力。最後,她必須讓這一天成為歐洲團結精神得到彰顯的時刻。

婦女權益、社會公義和綠色環保

以上幾點馮‧德萊恩都成功做到,即便最終她僅以微弱多數當選。這位信仰堅定的女權主義者表現得比其大多數保守派黨友更重視社會公平正義,更重視綠色環保,而後者則有心無力。此外,她還自信滿滿地打出女性牌。而用三種語言發表競選演說堪稱她當晚的最佳創意。用法語令人感受到一個充滿全新熱情和公民參與的歐盟,用英語來陳述嚴峻現實以及提出要求:對世界經濟的新巨頭們加稅、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而最終的感性結尾則以德語進行。這位出生在布魯塞爾的女性政治人物試圖傳達這樣的訊息:就其個人履歷而言,簡直就是為歐洲政壇而生。

Ines Pohl Kommentarbild App
德國之聲總編Ines Pohl圖片來源: DW/P. Böll

第二人選

馮‧德萊恩是歐委會主席的替補人選,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她很明白,必須用純熟的個人技巧、八面玲瓏的應對風格,以及相當完美的呈現方式來克服這一缺陷。她本可能一敗塗地,但其表現卻令人刮目相看,並成功將劣勢扭轉為優勢。她對歐盟反對者和退歐者冷淡處之,從容化解他們發出的挑釁。她必須清晰堅定地遵循這一路線,並在右翼保守派陣營穩住陣腳,不讓極右翼勢力有可乘之機。這一切仍不足以確保她能成為一名成功的歐委會主席。但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對於歐洲議會也是一個好日子:這裡終於進行了一場真正的選舉。

這一選舉日的最大輸家是德國社民黨的歐洲議員們。在黨紀約束下,他們直到最後都堅守"只有(歐洲議會選舉中的)首席候選人才能擔任歐委會主席"的協議,全然不顧這樣的人選在議會中無法獲得多數支持,以及如果馮‧德萊恩無法當選,歐盟可能因此陷入嚴重危機的事實。

議會做出表態,以多數票做出決定:政治歸根結底還是一種注重"可行性"的藝術。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