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說漢語的德國城市

2005年11月17日

很多前來德國旅遊的中國遊客都樂於去小城特裡爾進行一次「朝拜」馬克思故居的紅色之旅。由於中國遊客數量不斷增加,不少特裡爾人都學會了用東方禮節招待這些來自亞洲的客人。但是如果想讓中國遊客明白特裡爾除了馬克思故居還有更多吸引人的方面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https://p.dw.com/p/7TWB
馬克思故居圖片來源: dpa - Report

特裡爾城中一家出售編筐製品商店的店主格林先生怎麼也不敢相信,他店面的照片被作為馬克思故居同柏林大教堂,萊茵河河谷以及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城堡一起刊登在一本印刷精美的介紹德國旅遊熱點的中國雜誌裡。由於攝影師的疏忽,格林先生的編筐店變成了馬克思故居。

馬克思效應

在得知這戲劇性一幕之後,格林立刻把這個故事講述給特裡爾城市報的編輯,很快就連地方電視台都加入了採訪報導。媒體的報導為銷售不佳的編筐店做了免費卻極富效果的廣告,街頭巷尾人們都在議論著格林店的趣聞,慕名前來的人數也增加了。

真正的馬克思故居位於格林店鋪斜對面的大橋街(Brueckenstrasse)10號,這是一座粉刷成白色的房屋,鑲著綠色的窗戶欄桿。房子兩邊是一家酒館和一家阿拉伯快餐店。1818年5月5日,被中國人看為最著名的德國人的馬克思在這座房子裡出生。馬克思是吸引眾多中國旅遊者到訪特裡爾的重要原因。2004年一年就有28500名中國遊客下榻特裡爾的賓館飯店,這一趨勢還在不斷增長。

不斷增加的中國旅遊者數量令特裡爾的商家暗自欣喜。80多家店面玻璃上都粘貼了紅紙黃字寫成的「歡迎光臨」的條幅。特裡爾當地178家貿易,銷售以及服務性企業組成的商業聯合會還為企業主們專門舉辦了漢語學習班並介紹講授中國文化。

香港 《南華早報》以「馬克思效應:德國城市說漢語」為題在頭版報導中國遊客熱游特裡爾的現象。文章中提到,城中的重要文化景點以及街道的名稱都應該用漢語標出。這項建議已經被當地旅遊部門采納。商業聯合會主席施萊希特裡曼說:「我們還沒有取得巨大的成就。如果我們的收入和旅遊者數量增長成正比的話,那就令人滿意了。」

兩年前馬克思故居博物館的負責人波維爾(Beatrix Bouvier)女士開始著手改變博物館的展出方式和展覽內容。她介紹說,新的展覽不單純是介紹歷史,同時還介紹世界上如中國,古巴,智利等一些仍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旗幟的國家政治發展狀況。展覽所展現的馬克思是一位哲學家,社會批評家,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天才分析家。參觀者在這裡看到的聽到的不僅是對馬克思的讚揚,也有對馬克思的批評,同時還可以瞭解到馬克思的私人生活。

深深的敬仰

由於中國旅行者的人數不斷增加,博物館在英語法語導游之外,現在還增加了中文導游。這樣,中國遊客在博物館停留的時間明顯加長了。

一個由25名中國旅遊者組成的參觀團在博物館導游海爾(Ines Herr)女士的介紹下參觀馬克思故居。他們在頻繁拍照的同時對博物館中一些以複製品形式展出的展品表示失望。當海爾開始介紹馬克思的記者生涯時,幾位女團員疲憊地坐在椅子上喝起了隨身帶來的茶水,甚至有人不知道從哪裡找來了針和線縫起了大衣扣子。當這些中國旅遊者看見一個房間的牆上帖著德國前勞動和社會事務部長布律姆(Norbert Bluem)的名言「馬克思死了,耶穌還活著」時,都哈哈大笑起來。

老照片

偉大導師的私生活會讓參觀者感到尷尬。當海爾女士介紹恩格斯曾經在一封信中抱怨馬克思沒有參加他妻子的葬禮時,翻譯杜征(音譯)臉突然紅起來。後來她解釋說:「馬克思的陰暗面是不能公開的!對中國人來說他就是一個神!」

博物館的最後一間展室展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對世界產生的影響。這當中包括1989年發生在北京的天安門事件的照片。一位中國女遊客說:「這些都是中國以前的老照片了,現在可進步多了!」

參觀結束之後,參觀團代表致詞表示感謝並且補充說:「這個博物館比我們想像的要小得多。」博物館的留言簿上已經留下上百條中文留言。特裡爾大學漢學系的梁(音譯)教授正在計劃一個專門研究馬克思故居留言簿效應的項目,不久以後,人們也許就可以瞭解到中國遊客在馬克思故居留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