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誰能培養博士?德國高校爭論不休

2014年1月26日

在德國,培養博士生是大學的特權。現在,德國石荷州(Schleswig-Holstein)卻宣佈將培養博士生的權利擴大到高等專科學校。這一決定引起激烈爭論。 .

https://p.dw.com/p/1AuP2
Deutschland Bildung Wissenschaft Graduierung der HHL Studenten in Leipzi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大學可以培養博士生,高等專科學校卻不行。從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德國高校系統就有這樣的傳統劃分。培養學術界新秀只是大學的責任,而高等專科學校則是培養有知識的實用性人才的地方。不過,從15年前開始博洛尼亞高校改革以來,德國大學與高等專科學校之間的許多界限就已消失。許多大學也提供實用性專業,不少高等專科學校則搞起研究並獲成功。

無黨派的德國石荷州科研部女部長瓦爾特勞德‧文德(Waltraud Wende)現在希望賦予高等專科學校培養博士生的權利。她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在高等專科學校當學徒,在大學搞研究,這樣的劃分我們現在已經根本無法維系。"

Schleswig-Holstein Bildungsministerin Waltraud Wende
德國石荷州科研部女部長瓦爾特勞德‧文德(Waltraud Wende)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來自大學的阻力

但是,大學方面的代表對石荷州的計劃表示反對。高校校長大會主席霍斯特‧黑普勒(Horst Hippler)抱怨說,培養博士應該歸大學管,念博士、搞研究不是隨隨便便就行的。康斯坦丁大學校長烏裡希‧呂迪格爾(Ulrich Rüdiger)也認為,高校的現有劃分其實是合理的。他說,博士培養權意味著從研究的面以及深度來講具有。僅僅靠某些實力很強的個人是不夠的。整個專業或者整個系必須在研究領域共同努力。

許多教授都認為,高等專科學校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贊同將培養博士作為大學的特權。

反對高等專科學校培養博士的理由還有,在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的課時比大學同行多一倍,根本沒有時間去關注研究、培養博士生。馬丁‧蓋特勒(Martin Gertler)是科隆一所高等專科學校的教授。對上述觀點,他表示理解。他說,高等專科學校教授每周上18個學時的課,而大學教授每周只有8到9個學時。只有教授減少授課時間,將更多精力投入研究和輔導工作,高等專科學校才能勝任這樣的變革,否則就無法保證高品質的博士生培養。

向荷蘭學習

很多國家並沒有像德國這樣對高校進行劃分。作為科隆高等專科學校的教授,蓋特勒不能在德國帶博士生。但作為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的客座教授,他卻可以帶好幾個博士生。他說,荷蘭博士生深造體系還有一個特點,博士導師只是負責指導博士生,博士論文不由導師評判,而是由一個論文評審委員會進行外部評審。

Annette Schavan Rücktritt Plagiatsaffäre
因抄襲門辭職的德國前聯邦教育部長沙萬(Annette Schavan)圖片來源: REUTERS

蓋特勒說,這對保障品質有好處。如果博士導師不同時擔任評審工作,那麼,錯誤、欺騙行為以及品質缺陷就能夠更快被發現,過去幾年裡就不會有那麼多政治家因博士論文中的抄襲問題辭職。

石荷州科研部長瓦爾特勞德‧文德也曾作為學者在荷蘭工作多年。現在,她希望將荷蘭的有關規則引入德國高等專科學校的博士培養權中。她向德國之聲表示,博士導師將和論文評審人分開來,此外,評審人中大部分都會是大學教授。這樣一來,對高等專科學校培養的博士水準不及大學的擔心就完全是多餘的了。

作者:Armin Himmelrath 編譯:樂然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