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起起落落300年:德國的中國情節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2月29日

「啟蒙思想家推崇她,威廉二世蔑視她──德國和中國的關係是一段極端的歷史……」2004年底,『明鏡周刊』以「中國:躍向世界霸權」為題推出特刊,闡述中國的方方面面。其中,編輯卡倫.安德列森從歷史角度,概述了德國與中國間300多年的恩恩怨怨,乍暖還寒的迷離情節……

https://p.dw.com/p/63Xw
鎮壓義和團的德國軍隊圖片來源: dpa

300年前中國至上

在啟蒙家盛行的17世紀,歐洲對中國推崇備至。德國啟蒙思想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尤其對中國的儒家文化贊賞有加。他在1697年寫道:「中國人一切講求公共祥和,其意義多麼深遠」。就連中國農夫間的交往方式,他都認為「多麼充滿仁愛和尊敬」,「勝過歐洲上層貴族的所有交際禮儀」。

那是300年前,專制的年代。而思想家如萊布尼茨與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都相信,他們在那個遙遠的禮儀之邦找到了一個閃亮的社會樣本,足以當作西方社會的楷模。中國是「王中之王」,萊布尼茨這樣感嘆道,並大聲疾呼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取經」去。

當然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還有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吸引著歐洲人紛紛前來淘金。1709年,德國人終於成功探索出中國瓷器的秘密,並燒制了自己的品牌──聞名至今的麥斯納瓷(Meißner)。

Porzellanausstellung in Sanssouci
200多年前德國燒制的瓷器圖片來源: AP

而幾乎在所有的皇宮裡,此刻正風靡著不中不洋、洛可可式的「中國飾物」。在波茨坦的無憂宮,至今還矗立著一座似是而非的金碧輝煌的「中國茶樓」。中國一詞,與當時的「瓷器」一樣,成了上流社會的炫耀。

19世紀江河日下

然而這段「中國情節」到19世紀時即宣告結束。漸漸地,中國被貶低為「永遠沉寂」的民族(德國歷史學家馮.蘭克語),而哲學家赫爾德甚至罵中國是「塗了香膏的木乃伊」。此時,儒家禮儀不再被器重,取而代之的是貿易權和經濟利益。但閉關自守的清政府並不歡迎與西方進行商貿交往,這讓工業革命後日益壯大的西方列強無不感到:到了一個需要用武力說話的時刻了。

1897年秋天,兩個德國傳教士在山東被殺。一直伺機出手的德皇威廉二世終於找到了出兵中國的理由。柏林立即派出艦隊,佔領膠州灣,並獲得在山東省採礦和鋪設鐵路權。

1900年,「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爆發,使瓜分中國的西方列強深感驚恐。借德國駐華公使被殺的「克林德事件」,八國聯軍全面入侵。德皇威廉二世派遣了由2000個士兵組成的德國遠征軍,併發表了臭名昭著的『匈奴宣言』:

「…你們一旦遇到敵人,就把他殺死!絕不留情,殺無赦!誰落到你們手裡,就由你們處置。就像一千年前埃策爾國王麾下匈奴兵的凶悍至今仍像神話一樣在歐洲流傳,你們也要讓德國人的聲威在中國震懾一千年,以致於以後再沒有哪一個中國人敢對德國人側目相向。」

儘管在八國聯軍血洗華北戰事中,德國遠征軍姍姍來遲,但仍然殺人放火無數,血腥屠戮了大量無辜的中國人。

起起落落是歷史

再沒有比那次出訪更令人沮喪的了。

受清政府之命,19歲的淳親王攜使團遠赴柏林,親自為「克林德事件」負荊請罪。當少年老成的淳親王一行來到波茨坦新宮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高高仰起的大鼻子。沒有一個士兵對他們行禮,沒有一個人對他們恭迎。

淳親王宣讀了其兄大清光緒帝的致歉書,並承諾在東單牌樓建克林德牌坊。而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傲慢地坐在扶手椅上,視若無睹。

時間是1901年9月4日。

『辛醜條約』簽署後,德國如願以償,獲得庚子賠款的五分之一。既而,又繼續對山東行使採礦和修建鐵路權。

1907年,德國人在原本是小漁村的青島,完全照搬普魯士的建築模式,修建青島。他們甚至在這個殖民地釀造起德國啤酒(今天的青島啤酒)。他們把青島建成了一個「殖民樣本城」,稱她為「中國最健康乾淨的地方」。

Eröffnungszeremonie des Qingdao - Bierfestes in China, 2003
如今青島啤酒在德國仍頗受歡迎圖片來源: AP

好景不長,1914年,山東被日本奪去。1917年,中國向德國宣戰。其後又經歷了二戰、冷戰,北京與柏林的外交關係一再中斷,進入了一個渾沌漫長的冬眠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熱似乎又逐漸升溫,匯聚成柏林不大不小的一個焦點。

而這一回,續寫歷史的又將是怎樣的筆調呢?

(卡倫.安德列森/秦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