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進口冷凍食品包裝上的新冠檢測之爭

2020年11月25日

雞肉、牛肉、海鮮產品——北京稱在進口冷凍食品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並因而採取管制措施,這在國際上引發爭議。

https://p.dw.com/p/3lnxh
China Metzger Schweinefleisch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Peng Zhaozhi

(德國之聲中文網)周二(11月24日),從一家厄瓜多爾公司進口的凍蝦受到為期一周的禁令。這是中國近期一系列臨時禁令中的一個。

病毒可以在紙箱及塑料貨櫃内存活一段時間,但這所帶來的風險有多大仍不清楚。

中國駁斥美國等國家對其進口食品管制措施的不滿,稱要把人民生命擺在第一位。美聯社則引述一些專家表示,總體上並不認為包裝上的病毒是一個顯著的健康風險。

中國的管制措施

食品包裝在中國成為與疫情相關的主要話題,要追溯到6月北京一個食品批發市場出現的新冠病例。此事引發超市煙熏三文魚下架,並擴展到全國範圍內從二十多個國家的進口雞肉、牛肉和海鮮產品。在部分超市,進口肉食品如今附帶有「無病毒」標籤。

貨運從業人員的感染病例也引發對包裝的懷疑。不過,人際傳播沒有被完全排除,中國尚須發布證據證明包裝的確是感染路徑。

其他國家的不滿

包括美國、紐西蘭、加拿大和歐盟在內的貿易夥伴表示,對中國所使用的檢測方法並不清楚,也沒有收到證明其產品帶有病毒的證據。美國對於中國的管制措施是否有科學依據提出疑問,並表示相關禁令可能屬於不公平貿易壁壘。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稱美國的指責「毫無依據、也完全沒有道理」。他上周表示,中國的措施是「本著生命至上的理念」。

世衛組織在回復美聯社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在包裝上發現病毒的案例看來是「罕見而孤立的」。世衛組織稱,在冷庫條件下,病毒可以存活較長時間。與此同時,沒有證據證明人們因食用食物而感染新冠病毒。

物品表面的傳播

新冠病毒主要是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這也是戴口罩的依據。不過,病毒也可以存在於物品表面,因此衞生部門也呼籲人們洗手並避免與他人身體接觸。總體而言,寒冷乾燥的條件下,病毒在表面存活的時間較長。

清潔工作台、把手等物體表面是常用的衞生措施。也有些人採取極端的做法,對快遞包裹進行消毒。

一些專家的看法

在物品表面上發現的病毒可能有感染性、也可能無感染性。雪梨大學病毒學家紐薩姆(Timothy Newsome)向美聯社表示,敏感度極高的檢測可以發現活躍的病毒和病毒殘體,但並不對兩者進行區分。

「這是有可能的,或許會帶來某些風險,但肯定是在傳播風險更低的一端。我們知道低溫條件的確能讓病毒穩定。然而,我認為經過運輸的貨物表面傳播風險是低的。」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的裴考茲(Andrew Pekosz)向美聯社表示,檢測出陽性「並不意味著病毒具有感染性,只意味著病毒的某些訊號存在於該表面上。我沒有看到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能證明,食品包裝上的新冠病毒構成顯著的感染風險。」

中國以外的做法

在中國以外,對冷凍食品進行病毒追蹤檢測的做法罕見。8月,紐西蘭一家冷庫的一名工作人員檢測呈陽性,但之後排除冷凍食品為感染源。

路透社本月中旬也報導稱,科學家指出,冷鏈食品和包裝的檢測也會發現病毒的死亡碎片,這意味著,檢測結果呈陽性並不意味著病毒有活性、還能感染人類。

世衛組織緊急項目負責人萊恩(Mike Ryan)8月曾表示:「人們不應害怕食物、食物包裝或者食物的運輸。沒有證據表明食物的鏈條參與新冠病毒的傳播。」

苗子/洪沙(據美聯社、路透社等)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