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那些德國人不敢聊的話題

Oliver Pieper
2019年5月26日

過於幫助難民?如何看待伊斯蘭教?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很多德國人都不敢就這些話題表態,擔心會出言不慎、引火上身。

https://p.dw.com/p/3J6KO
Mann mit Pflaster vor Mund
如今在德國,哪些是人們討論中的禁忌話題?圖片來源: Fotolia/Mirko Raatz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美國,爭議人物川普做到了一點:讓他的名字不再出現在一些親友討論中(以避免傷害家庭和睦與友誼);在英國這個話題則是脫歐;而在德國,難民問題也極為敏感,以至於很多民眾都盡量避免在親友圈提及該話題,在公共場合就更不用說了。

"哪些是人們討論起來擔心會出言不慎、引火上身的敏感話題?"對此,權威民調機構阿倫斯巴赫(Allensbach)在德國問詢了1283人,其中71%受訪者在14個備選話題中選擇了"難民"這一項,而另一個絕對敏感的話題是伊斯蘭教。

精英與百姓之間的隔閡

阿倫斯巴赫的負責人柯何爾教授(Renate Köcher)做了這項調查,並就此在《法蘭克福匯報》寫了一篇客座評論。"2015年和2016年時的那種興奮感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消退,而留下的則是這樣一種印象:精英階層沒有足夠認真對待民眾的擔憂,甚至對這些擔憂持懷疑、質疑態度。"

Renate Köcher, Chefin des Insituts für Demoskopie Allensbach
民調機構阿倫斯巴赫的負責人柯何爾教授圖片來源: DW/K.-A. Scholz

除了難民以及伊斯蘭教外,還有另一個民眾不太敢提的話題:對祖國的愛、愛國主義。這一點在過去數年裡表現得尤為明顯:在20年前,只有16%的人認為愛國主義是敏感話題;15年前,持這一觀點者的比例達到26%;如今,有41%的德國人認為這是禁忌話題。

"如今,三分之一的民眾說,如果一名政客不想遭遇嚴厲的攻擊,他就應注意不要發表帶有民族自豪感的言論",柯何爾教授這樣寫道,表示德國公民越來越害怕,如果承認自己愛國,會在外面被看作是右翼。

自由度受限--特別是在公共空間

這項調查的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對於在親友間討論爭議話題和參與相關公眾討論,人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59%的受訪民眾認為,可以私下表達自己的態度,然而願意在公開場合表態的只有18%。

就這一點,民調機構阿倫斯巴赫進行了更深入的調查,並就難民話題訪問了德國民眾:61%的人認為,公開表示(德國)為難民付出了太多是冒險的;而認為這樣說私下裡也有風險的只有31%。對於柯何爾來說,這意味著人們在公共空間的自由度更小。她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不只是"針對一些重要決定尚未解決的爭議,也包括一些僵化的措辭要求"。

Deutschland | Geschlechtsneutrale, barrierefreie Toilett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Duenzl

僵化的政治正確

這裡的調查結果是:有一半的民眾相信,人們如今更加重視在公共場合的言行。三分之一的德國人說,如今只有私下裡還可以自由表態。有41%的人批評了過於誇張的政治正確。

柯何爾教授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如今不能再說"外國人"(Ausländern)這個詞了,而要說那些"有移民背景的人"(Menschen mit Migrationshintergrund)。她表示,在學術研討會上當然可以使用"有移民背景的人"這種說法,然而這並不適合日常生活。調查中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也持這種觀點,認為這樣的措辭有些過了。

在性別中立問題上,大部分人也認為過於強調政治正確了,表示不理解為何要對各個年齡層的人、對各個教育背景的人都強調性別中立,也不理解官方引入第三性別的意義。

Symbolbild - Pippi Langstrumpf
像《長襪子皮皮》這樣的經典也要因為政治正確而進行後續修改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反對改動名著

當作家阿斯特麗德‧林格倫(Astrid Lindgrens)名作《長襪子皮皮》中的"黑人國王"(Negerkönig)被改成"南海國王"(Südseekönig)時(為了避免使用"Neger"這種有冒犯性的說法),很多人表示受夠了。四分之三的德國人希望保持原作,反對以現在的敏感度和標準對於原作進行後續修正。在過去數年裡,持這種看法的人越來越多。

柯何爾教授指出,尤其是"那些對於嚴格的規章和限制還有相對新鮮的歷史記憶"的東德民眾,認為這種討論已經走得太遠。他們越來越對那些告訴人們應該如何說、如何做的規則感到厭煩。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民眾都希望得到更多尊重,希望自己的擔憂和立場能夠受到重視,希望針對關鍵的發展可以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而不是自己受到教導性的訓斥",柯何爾在《法蘭克福匯報》客座評論的結尾這樣寫道。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氣候保護、平權、失業以及子女教育等問題上,大多數德國民眾還是感覺可以自由表態其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