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閒話德國:評論集錦

張丹紅2015年12月18日

今年五月開始,張丹紅每周一篇專欄記錄她眼中荒誕的、奇特的、獨一無二的德國。在今年的最後一期專欄裡,她對讀者評論做了總結。

https://p.dw.com/p/1HPZA
Symbolbild angeschlagenes deutsches Markenimag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Goldmann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不乏優秀的專欄作者。我每周必讀的專欄就有四、五個。自從今年五月以來,我讀這些風趣、智慧的文章時,經常不自覺地出汗:我一個非母語者,能用德語寫出不丟人的專欄嗎?可惜當我發現寫專欄的難度時,已經開始了這項冒險。於是我只好硬著頭皮,全心全意地尋找有新意的話題、下筆時字斟句酌,並做好讀者激烈批評的準備。

果然,批評很快鋪天蓋地而來。我在第四篇專欄"德國人的德語"中批評一些德國人粗暴對待自己的語言,這引起了部分生活在德國的中國人的憤慨。一位讀者寫道:"作者探討德語精神可嘉,但感覺你對德語語言的理解和應用很是偏頗,這樣的基礎上去批評德國人的德語,指責他們不保持德語的清潔,反而將自己對語言的理解限於一個狹隘範圍,給人一種自以為是的感覺。"另一位說:"我的德國鄰居張口閉口使用tun這個詞。母語的人總不至於錯吧。"拿tun當助動詞,就像中文每個動詞前面都加個"進行",嚴格說來也許不算錯,但不能說悅耳。

chinesische Künstlerin Jiny Lan mit ihrem Mann
藝術家藍鏡和丈夫圖片來源: Privat

虛心的德國讀者

說起來很奇怪,我批評的是德國人,結果跟我急的是中國人,德國讀者倒是虛心接受。好幾位給我回復:"您說出了我的心裡話。"一位朋友前不久對我說,與我的其他專欄比較,那是他最喜歡的一篇。另一位的評論我沒辦法翻譯,給懂德語的朋友分享:"Wo Du recht hast, hast Du recht, und tust gut daran, es kund zu tun."

德國人真是個很特別的民族。對批評,他們毫無怨言地接受;對某些表揚,他們卻嚴詞拒絕:"您通過那位中國藝術家表達的對德國男人的褒獎("珠聯璧合")雖然與現實毫不沾邊(我特別想到的是我自己),但擁有為之努力的理想總不是件壞事。"

詩與音樂

"背誦不可少"是最沒有爭議的一篇。杜塞道夫舒曼音樂大學的鋼琴教育學教授特維爾希克女士認為背誦是與音樂世界相通的。"當你能擺脫樂譜演奏一首曲子的時候,你才可能真正理解它。為此你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能力,需要很好的聽覺和動作記憶力。"在她看來,背詩與不用樂譜演奏是有內在聯繫的:"詩也有旋律和戲劇性。"

我從讀者的評論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比如科隆和杜塞到底是什麼時候結的仇("水火不容"),還有更多的對法學者譏諷的話("名聲欠佳的法學者")。

Symbolbild Sauna
圖片來源: Fotolia/Robert Kneschke

法學者那篇是我少數幾篇根本沒提中國的專欄之一。有人以為,我的專欄每篇都應當與中國掛鉤,但這實在不是"閒話德國"專欄的初衷。有一位讀者在讀了"赤裸裸的事實"之後感到失望。這不是因為我的專欄與裸體無關,而是因為我根本沒有介紹中國的增值稅體系。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但完全是另外一個話題。有一點,中國和德國的決策人不謀而合,那就是都試圖通過徵收不同高度的增值稅來"引導"國民。比如為配合一胎政策,避孕套的增值稅為零;現在這個政策取消了,中國政府鼓勵二胎,估計避孕產品快該納入最高級別的增值稅率了。

閒話德國少不了中國

德國人對中國的興趣日漸增長。儘管我的專欄題目是"閒話德國",但德國讀者總希望我這個中國人也能稍帶說說中國。因此明年我也將盡量滿足讀者的好奇心,比如一月我就將探討為什麼德國人迷信中醫,中國人崇拜西醫。

不過之前我想借花獻佛地給大家一個聖誕禮物的主意。特洛斯多夫的雷先生給我寫信說:"當然可以通過不斷送書給孩子提高他們讀書的樂趣,我給孫子們選擇的方式是:有聲讀物。這樣既滿足了孩子們的電子消費願望,同時提高了孩子們自己讀書的興趣。"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專欄作者張丹紅

聖誕前的這段時間是德國人最樂善好施的時候,這是我上個星期專欄的內容("助人為樂還是家庭至上")。杜塞道夫海涅大學日爾曼語言文學教授漢森認為我的文章裡缺乏一個關鍵的字眼:仁慈。"如果基督教的上帝需要一個形容詞來描述的話,那他就是一個仁慈的上帝。"

我以此結束2015年的最後一篇專欄。祝大家聖誕幸福快樂、新年健康如意!

作者簡介:張丹紅出生於北京,在德國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對德國社會的觀察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