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閒話德國:雙語成長

張丹紅2016年7月1日

德國的雙語教育時髦起來。雙語幼兒園和學校如雨後春筍。專欄作者張丹紅認為,雙語教育對家長來說是很嚴峻的考驗。

https://p.dw.com/p/1JHD2
Deutschland Kindergarten Sprachförderung
圖片來源: Imago//biky

(德國之聲中文網)雙語教育的好處顯而易見:嬰幼兒時期學習一門語言易如反掌;理想情況下,愛屋及烏,因兩種母語而熱愛兩個文化,長見識,多寬容;在勞動市場上,第二個母語往往會成為秘密武器。

中國人喜愛的滑稽美女Martina Hill扮演的"入時女"也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她與女兒只說英語。當襁褓中的兒子打了個飽嗝兒後,她叫女兒: "Lara, can you me please out the bath a towel bring? Your brother has a little farmer made!"(用德語語法和語序生硬翻譯過來的英語)。

當然這是誤人子弟。我覺得父母應當用自己最擅長的語言與孩子交流。在德國,假如父母都是中國人,那麼他們的孩子具備了掌握中文的最好前提條件。

孤軍奮戰

與這些家庭相比,我的處境要艱難得多,因為雙語教育這個費力不討好的角色只能由我一個人承擔。儘管我的兩個女兒咿呀學語時首先蹦出的都是中文詞,但是一旦進了幼兒園,我在語言上對她們的影響很快消失殆盡。為了奪回陣地,我下狠心,裝聾作啞,直到她們和我說中文,我才反應。

Tochter von DW-Mitarbeiterin Zhang Danhong
為了讓女兒學中文,冰箱上都貼滿了漢字圖片來源: privat

在這場孤軍奮戰中,我得到了德國丈夫的支持。只在全家共進晚餐的時候,我們的"官方語言"是德語。在我們家裡,德語成了少數語言,基社盟對此一定感到不滿。2014年底,該黨曾經提議外來移民在家裡也應當說德語。這實際上等於禁止雙語教育。幸好這一建議很快自生自滅。

漢字 - 一個神奇的世界

剛開始接觸漢字的時候,女兒們熱情極高。寫"山"、"人"、"月"這些像形的文字和畫畫差不多,"土"上兩個"人"是"坐",上"小"下"大"是尖。不過最遲學會了一百個漢字之後,熱情就無影無蹤了。我意識到,如果由我來教她們學習三千漢字,我們的母女關係也就差不多破裂了。於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每個周六送她們上中文學校。

在中文學校裡,女兒們結實了其他的"難友"。確實,周六不能睡懶覺,而且時不常還要拒絕小朋友生日派對的邀請,這對這些蜜罐裡長大的孩子們來說是個不小的犧牲。有些德國小朋友對此表示不解。"你那個可惡的中文學校"成了女兒們這些年聽到的最多的抱怨之一。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本文作者張丹紅

小朋友的父母不這樣看。在他們眼裡,可惡的不是中文學校,而是我這個"虎媽"。其實我在"虎媽"隊伍裡屬於很溫和的一派。我認識的中國人當中,不乏送孩子去雙語學校(德英或德法)的。這意味著:他們的孩子必須將三種語言掌握到母語或類似母語的程度。

堅持就是勝利

另一方面,雙語教育也經常以失敗而告終。有的父母無奈地對我說:"漸漸地,孩子只用德語回答我們的問題。後來我們就干脆都講德語了。"阻力最小的路是最舒適的路。還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同時學兩門語言,結果會雞飛蛋打。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相反,雙語成長會使孩子對語言更敏感,對其他的文化抱持更為開放的態度。

每一次我們回中國,對我的孩子來說都是一個良性循環。她們實踐第二母語,中文水準飛躍性提高,因此受到中國人的誇贊,對中文激發新的熱情。當這一熱情開始冷卻的時候,距離下一次中國之行又不遠了。我的小女兒目前沒話找話地和我說中文,因為她擔心如果中文生鏽了,暑假回北京會被五歲的小表弟笑話。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