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需重視自殺的模倣傚應」

2010年6月1日

中國每10萬15至34歲的年輕人中,平均每年有26人自殺,是德國自殺率的三倍。今年以來,在深圳的富士康公司就發生了十數起雇員自殺事件。《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署名文章認為,不能忽視自殺的心理原因和模倣傚應:

https://p.dw.com/p/NeTe
圖片來源: AP

"自殺率上升與勞動條件惡化看來沒有關係。根據瞭解的情況,富士康的勞動條件多年來一直就是這樣惡劣,但與全國相比,還算能夠忍受。問題在於所謂的維特效應,維特是歌德小說中最後自殺的主人公,維特效應指的是18世紀末一些失戀的年輕人模仿維特自殺的行為。最近,德國足球守門員恩克自殺後,德國的臥軌自殺人數明顯有所增加。

"長期以來,研究自殺行為的學者一直在研究知名人士的自殺在什麼情況下會引發何種程度的模仿行為。看來媒體報導的方式和篇幅、人們認同自殺者的程度以及所謂吸引人的自殺方式尤為重要。例如,美國歌手科特‧柯本用霰彈槍自殺後,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的'粉絲'們出人意料地並沒有倣傚。

"中國工業區的工人與這些人本來就沒有共同之處。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和中國通羅輝說,'這裡工作的人來自農村,很年輕,沒有受過教育,心理不成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他們像其它年輕的成年人一樣渴望愛和溫暖,但工作就是他們的全部生活,他們面臨家庭在經濟上依賴他們並寄予希望的壓力。他們很少獲得、為了面子也不願接受心理輔導,大多暗中忍受。羅輝說,'一旦有受苦的同事自殺,同情和贊賞就會對處於相似絕望境地的人產生傳染的作用'。"

《新蘇黎世報》把富士康工人系列自殺事件稱之為"非同一般的悲劇性工潮",該報也認為,"確實沒有具體跡象能表明,富士康的勞動條件比其它工廠差":

"按照香港媒體的說法,富士康的情況甚至超過了中國工廠的平均水準,因為生產名牌產品的公司集團重視自身形象,堅持要求供貨廠家遵守法定和道德最低薪水標準。但這樣的標準在中國並不高。許多農民工掙的錢雖然比在農村多,但要想實現經濟翻身的夢想,就太少了。

"尤其逃離農村的年輕一代從小就對中國經濟發展滿懷希望,但他們通過流水線工作獲得的薪水並不能實現他們高消費的期望。儘管政府把縮小貧富不均列為綱領,但收入差距仍然在快速擴大。

"富士康的系列自殺事件使人想起了對學校的襲擊。三月底以來,已有七名兇犯用刀具襲擊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心理學家談到模倣傚應,所以中國媒體得到指示,不要大篇幅地報導這些事件。"

編譯: 王羊

責編: 凝煉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