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媒體一周報導摘要(2010年5月9日)

2010年5月9日

本周,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北韓領導人金正日訪華,中朝關係重新定位;溫家寶在"五四"紀念日到北大,戳穿北大事先安排學生的騙局;中共元老宋平病危。

https://p.dw.com/p/NJHK
金正日4年來首度訪問中國圖片來源: AP

中朝關係重新定位

在各方等待、猜測了幾天之後,中國官方媒體終於在周五公佈了北北韓領導人金正日訪華的消息。香港《明報》對此發表評論,題為"中朝關係重新定位"。評論寫道:"北韓領導人金正日4年來首度訪問中國,外界多認為北韓在重返六方會談方面可能會作出讓步,從而換取中國的援助。不過,從近年中朝關係的發展及世界局勢特別是東北亞局勢的演變來看,六方會談不會是中朝今次峰會的主要議題。"

評論寫道:"外界一直認為,由於六方會談是中方首次主導的多邊國際談判,成敗對中國的形象至關重要,因此,北韓的核試舉動傷害最大的是其最大的靠山中國。最初北京的認知可能也的確如此,因此在北韓首次核試時,北京的譴責聲明中,用了極度憤怒的'悍然'二字。但隨著局勢的變化,中方態度也有微妙轉變。北韓去年第二次核試之後,中方反應相對溫和,中朝雙邊關係似乎並未受影響。雙方照樣高調慶祝建交60周年,溫總10月按計劃訪問平壤。從種種跡象來看,中方有將雙邊關係與六方會談脫節處理的跡象。"

《明報》的評論接著寫道:"在中國,六方會談是外交部負責的,而對朝關係則是由中共負責黨際關係的中聯部主導的。新任駐平壤大使劉洪才原來就是中聯部副部長。相對而言,中方六方會談的首席代表武大偉,已經卸任副外長,改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暗含將六方會談降級之意。……從世局變化來看,北韓無核化當然符合中國的利益,但北韓局勢的穩定更攸關中國周邊的安全環境,特別是在美、日、韓三方對北韓的壓力倍增的情況下,中方若不能給北韓充分的安全感,平壤的行為可能更具破壞性。經過近年的磨合、考驗,中朝關係完成了在新形勢下的重新定位:北京向平壤提供安全保障和援助,協助北韓發展經濟,並為朝美對話牽線搭橋;平壤則重回與北京合作的外交軌道,實行漸進式改革開放。對北京來說,這既可穩定東北亞局勢,又可增加對美日韓外交籌碼,可謂一石多鳥。"

溫家寶當眾"踢爆"北大"做戲"

另外,中國總理溫家寶4日到北大與學生交流,突然揭穿所有與他近距離接觸的學生,都是由校方特意安排的,令北大校長十分尷尬。據《明報》報導,溫家寶在"五四運動"91周年當天到北京大學與學生交流。他表示此前交代校方不要刻意安排。溫家寶說,以往外出考察時常遇見這種情況,坐在他身邊的學生,不是學生會主席,就是學生領導。他於是對身邊的北大學生說:"不用說,我知道你們是安排好的。"

報導寫道:"中國的網民對溫家寶當眾"踢爆"北大事先安排的做法,有兩種相反的看法。有網民贊賞溫家寶"終於講了真話",也有網友說溫家寶當官這麼多年,哪會不知道官場這套慣性做法,'明知這個潛規則改不了還要去碰,這不是做戲嗎?'"

中共元老宋平可能病危

香港《蘋果日報》周四則發表一則消息,透露中共元老宋平可能病危。報導寫道:"中共元老,前中央組織部部長、被媒體稱為'中國政壇最大伯樂'的宋平,近日傳出病危。內地的騰訊網前晚突然出現'宋平逝世'的新聞及專題,網民口耳相傳,短時間內數以萬計網民發起悼念,但兩小時後網頁、網民留言等會突然消失。……由於中共視前任或現任領導人的健康為國家機密,因此領導人被誤傳死訊的報導,時常發生。"

報導接著寫道:"在騰訊網站推出的宋平專題中,宋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合照擺放在最當眼的位置。皆因宋被指是胡的恩師、胡在甘肅任職時的伯樂。據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等人,亦受宋的提攜。網頁不但詳列宋的生平,亦詳列出他人生的各個重要時刻、家庭狀況,並有'近年作古的功臣'列表。網頁的配圖都是歷史圖片,包括宋平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 1995年於北京出席座談會的照片。而記者昨日在該網站搜尋引擎的頁庫存文件中仍可找到有關報導。"

《蘋果日報》接著寫道:"為何官方未公佈領導人的訊息前,騰訊網率先推出有關專題。對此,有網民估計可能是網站得悉現年 92歲的宋平已經住院,狀況不佳,故做好準備,但不知甚麼原因將有關網頁推出。也有網民估計,該網站編輯可能將他與另一名宋平混淆:同樣為中共黨員、老紅軍的原江蘇省航運公司顧問宋平,因為病醫治無效,本月 1日在南京逝世,終年90歲。但也有網友猜測,'會不會當局故意押後對外公佈'……曾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在1992年9月離職後,曝光率不高。他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去年中共建政60周年慶典。而上月玉樹發生地震後,當局報導眾領導人弔唁死者時,亦提到宋平。外界盛傳,宋平晚年患有多種疾病,正在北京醫院留醫。"

摘編:李華(香港特派記者)

責編:洪沙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