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资收购 未有穷期 | 经济 | DW | 08.10.201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专家:中资收购 未有穷期

2016年,中资企业收购浪潮汹涌;今年,情势有所缓和。然而,很可能这只是暂时现象,尽管中国企业债台高筑。

(德国之声中文网)专家们估计,虽然今年有所减少,中资在德收购行动会很快重新创下新纪录。北京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家刘元春相信,条件虽有变,中国企业仍将继续其在德国的收购之行。他称,北京领导层的优先目标是,至2049年,人民共和国百岁之时,中国跻身于世界"工业超级大国"行列。刘教授对德新社表示,若不在德国收购,这一目标将无法实现。他估计,虽然由于新规定,收购额今年会有所减少,但很快就会创下新高。

为防堵巨资外流,中国当局已出台新规,限制多个行业的私企海外投资行为。根据新近生效的这些限制,中资企业不得在房地产、娱乐业及金融领域大举收购。

刘元春指出,北京认为,此类并购尤其会导致中资外流,且无助于推进对本国经济的宏大改造计划,因此,"收购的焦点很快会转向高科技"。

这一看法与安永(EY)咨询公司的预测基本相同。该公司密切关注欧洲的中资收购行动,并向中国投资人提供咨询。根据该公司提供的数字,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德共投资65亿欧元,同比减少60%。不过,安永顾问克龙(Alexander Kron)今年7月就曾表示,未来数年,中资收购将重新达到与2016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平。

在美国,中国投资今年上半年也下降了50%,为170亿美元。这是美国企业研究所(AEI)报告的。这一美国智库的中国问题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共重又牢牢掌控了大局的明证。

迄今,中国金融企业在海外尚非巨人。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金融事务专家勒歇尔(Horst Löchel)指出,中资银行在海外的生意依然只占很小比例,最多5%,"迄今的海外投资不过是微小的开始;要是中国人真发力,那就该是另一种数量了。"他表示,中国人缓步前进,小心翼翼,与中国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相比,中国银行业要落后些。

勒歇尔教授指出,例如,未来2年内,中国银行在德分行数量不会比现在的6家多出一倍。他认为,更可能出现的情况倒是,恰恰鉴于欧洲银行处于盈利弱势、股指相对较低,中资在西方银行的战略入股行为会增加。

在政治上,中资企业收购是一个棘手议题:北京向西方和日本发出的战斗口号名为"中国制造2025"。根据这一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中国要在多个领域消除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至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此,将现代化改造生产装置、以本国创新产品取代从国外进口技术。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常为企业收购支付创纪录资金。而资金是从哪儿来的,通常不为外人所知。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即:中国经济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奠基于大笔借债。中国问题专家陶伯(Markus Taube)在新近为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2011至2016年,中国国内为银行以外的企业提供的贷款翻了一番。

虽说中国国家债务低下,但中国企业却深陷债务泥沼:陶伯教授写道:目前,中国企业的债务比重已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30%。

 

凝炼/苗子(德新社)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