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公益事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透明、透明、透明”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18.12.201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新闻广角

专访:“公益事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透明、透明、透明”

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之一陈一丹前来欧洲推广今年新成立的推动教育发展的“一丹奖基金会”。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陈一丹谈到中国社会信仰缺失的问题,也介绍了在中国公益基金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德国之声:为什么您会想到成立一丹奖?

陈一丹:我觉得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教育是最复杂的社会体系,牵扯到的不仅是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还牵扯到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但教育也是最重要的体系,因为它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所以我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教育是一个idea,应该把这个idea传播开来,所以应该有一个平台来推动。另外面对未来的挑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解决教育体系问题,各国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因此我觉得还是应该用这个idea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认识教育、推动教育,在这一思路下我推出了一丹奖。

德国之声:您提到的"教育"这个词具体指代的是那一层面的教育呢?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或者成人教育?

陈一丹:教育对我而言是一个大概念,除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甚至影响一个人信仰和性格养成的宗教教育以及文化教育,这些大的概念都包含在内,不受限制。

德国之声:那么您现在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丹奖的设置在全球范围内改变教育制度教育体系?

陈一丹:如何去推动教育的发展呢?我们希望这个奖项不仅是表彰过去的成就,同时还要展望未来。所以我们为这个奖项的评选定了4个原则:面向未来、创新性、变革性和持续性。

德国之声:听起来按照这4项标准,中国的一位乡村代课老师大概得不到一丹奖。

陈一丹:我们每年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碰到不同的教育问题,每年取得的教育贡献和改革也有所不同。应该说各个领域的人员都有可能获奖,只要获奖人员能解决教育方面的问题并形成效果。我自己希望评选出来的都是专业性的、权威性的、有影响力的个人或组织。

德国之声:您曾在谈到中国社会问题时说过"因为没有信仰教育,所以就以利益为先",您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应该让每个人都有信仰吗?

陈一丹: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回归为两个字:教和育。教育不仅是教授人知识和技能,还培育人格、思想和品德等等。所以教育包含人的品德及性格的形成,这一点非常重要。教育大概念中的信仰问题,信仰对价值观的形成、对社会以及自己的认识、把握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都很大。没有信仰,人有时候容易走偏。这个社会里存在着金钱的导向、物质的导向等等。信仰最终是导人向善。

德国之声:您这一次来欧洲推广一丹奖和哪些机构接洽联系呢?

陈一丹:主要是选择和教育有关的持份者,例如大学以及和教育相关的前沿探索的研究机构、与教育相关的基金会等等。联系这些机构一是交流教育本身,另一个也是为了获得最好的提名。

德国之声:您觉得在中国做慈善基金会和在西方做哪些不同?

陈一丹:首先是现代公益的背景不同。西方现代公益发展的时间比较长了,所以公益理念和做法也比较成熟,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另外公益法律方面也更为健全,所以西方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公益文化。中国其实有一种深厚的公益文化。待人向善这些传统思想都属于公益观念。但是100多年来,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中国人虽然有公益理念,却没有形成现代公益(事业)。但是过去十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公益事业在中国获得蓬勃发展,形成规模。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越来越慷慨地做公益,形成一种普遍现象。另外,以前中国人个体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并不是特别多,一般都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通过单位组织捐款的形式参与其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人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更容易地参与公益活动,形成中国独有的互联网公益文化爆发式的发展,一枝独秀。如果想让互联网公益平台实现持续发展,方法就是透明、透明、透明。

德国之声:您认为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公益基金会帐务公开到何种程度是合适的?

陈一丹:今年中国出台了《慈善法》。这个法律的出台说明慈善公益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法律框架打下,公益慈善事业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升。《慈善法》对基金会的财务监管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基金会定期公开财务账目,包括审计报告等等。法律的规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想把公益基金会运作得好,需要超越法律的要求,比法律规定得更透明,也就会越有效。

德国之声:你觉得在中国做公益基金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哪些?

陈一丹:根据不同的社会痛点,中国已经涌现出不同的NGOs和基金会。但是想继续往前走,需要走得更专业。把公益事业做得更专业性,找合适的人才,产出的社会效果,这一步还是需要跨过的,也是一种挑战。公益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的输出效果,甚至专业的公益策略让一个个的NGO和基金会进一步地专业化成长,这就会让有厚度的中国公益力量上一个大的台阶。

德国之声:随着非公立公益组织数量的增长与发展,公立公益组织会不会有一种"地盘被抢"的感觉呢?

陈一丹: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民间资本投入和捐赠的基金会在高速发展。公益本身需要做的事也越来越多。公办、民办公益基金会都要发展,才能做更多事。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很多公立机构都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这些机构积极地学习开放如何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公益,对他们自己也都是有好处的,对资金来源和开展力量都有帮助,优势可以结合起来。中国很大,不平衡的地方很多,公益的事业做不完,可以更开放地一起去做。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可以一起协调共同发展,公益事业也是如此。而且出发点更好,之间不存在竞争,而是一起做永远做不完的社会公益。

陈一丹是腾讯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2013年3月发起成立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2016年推出一丹奖基金会(http://www.yidanprize.org/sc/index.php),专门用来表彰及支持推动教育创新、所作贡献具长远影响的个人。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