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讲述故事的明清肖像 | 文化经纬 | DW | 15.10.201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专访:讲述故事的明清肖像

不论是皇帝、文人还是村民,—中国明清肖像画展展示了各阶层人士。柏林的这一画展还是第一个相关的全面展示。策展人鲁伊滕贝克(Klaas Ruitenbeek)接受了德国之声的采访。

德国之声:你曾说过,办展览意味着讲故事。这次中国肖像画展要讲的是哪种故事呢?

鲁伊滕贝克:传统上,有一半绘画在中国不被当成艺术:这些绘画不展览、不被收藏,只用于本家族。它们是双亲大人、祖父母、先祖的肖像,逢年过节时作为贡品。因此,肖像便就是这些人的故事,尤其是普通人的故事。我们展示了整个社会,取自现实生活的真实的肖像。那是乡下人的面孔, 600多年前,他们在那里生活。当然,我们也展出皇族们的肖像,以及文人、伶人和著名女性的肖像。

德国之声:与欧洲不同,在中国,艺术首先是风景。而肖像画则以个性为中心。这或许不符合远东文化和哲学吧,在它们那里,个性不扮演中心角色吧?

不对,这是一种误解。从个性角度将自己作为与众不同者或伶人,这在东亚和我们这里一样,过去和现在都有。我们在这里也希望讲述这样的故事。

德国之声:谁是定画人?不仅是皇帝和名人,而且普通人也让人家给自己画像,这是出于何种动机?

那是儿子或女儿,想让人给祖父、母画像,因为,祖父母年事已高,可能来日无多了。在中国,有一幅双亲大人或祖父母的肖像至为重要,因为,家庭比我们这里更属于认同感。以刻有名字的先人牌位的形式出现,死者依然是家庭的一部分。逢年过节,祖上牌位前会贡上鲜果菜肴,先人肖像会从箱子里取出、挂上。祖先崇拜是中国宗教的基质。所以,先人肖像会如此重要。我们在展览中要展示的第二个重要类别是非正式的文人肖像,它们是高官、文士、伶人自画的或请人画的,-与先人肖像画不同,常常在自导自演的环境里画就。

德国之声:画师们有名字吗?是否和欧洲一样,也存在着对他们的崇拜?或者说,他们只是为被画者服务?在很多画下面,人们会读到:匿名画者。

每个中国人都有名字,-每个乞丐、每个孤儿、每位画师。在城里,那些名字自然都为人所知。你找到刘姓画师,请他为王姓祖父画像。画师来到家里,完成素描,然后,回自己的画室,精心加工,最终制成一幅衣冠楚楚的正式肖像画。名字渐渐殒没了,但在当时,所有的名字都是大家知道的。不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没有匿名肖像,不过,与欧洲绘画却有一个不同之处:画作,首先是肖像画,没有签名。只是有的时候,被画者的名字会在画的反面注出。

Ausstellung „Gesichter Chinas. Porträtmalerei der Ming- und Qing-Dynastie | Prof. Dr. Klaas Ruitenbeek

策展人鲁伊滕贝克(Klaas Ruitenbeek)

德国之声: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提供的馆藏作品构成的这一展览的时间跨度超过500年。起初,被画者人小、平脸,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看到,面孔越来越生动。欧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了?

是的,和我们这里不同,中国的文士、伶人和有教养的社会上层的肖像画通常画的是整个人,脸孔较小,取景花园,或者是别的、尺寸更大的背景。经典的欧洲肖像油画,-作为对比,我们不妨拿范戴克(van Dyck)为例-,则相反,是一种胸像,脑袋几乎大如真人,通常有一种静逸的背景。不过,每一种艺术都处在不断的交流中。还在二世纪和三世纪,就有来自印度的最初的影响,通过明暗对比画法,使脸孔变得生动。1600年上下,再度来了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教士,他们带来绘画,以取悦于中国人和上层人士。不过,中国人看到那高高的鼻子,并不视之为美。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以一种弱化的形式接过了这一技法。

德国之声:您刚指出,约100件作品中,有很大部分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北京的合作顺利吗?

我只能说:棒极了。当然,同故宫博物院方面早就存在着个人的和科研方面的联系。在我大约4年前访问故宫博物院、陈述我的想法时,中方最初的说法是:我们自己也要办一个肖像画展,很多作品没法送去柏林。后来,他们取消了这个展览- 不论是出于何因- ,让我们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不仅答应给我们想要的几乎所有极品,而且还让我们有办展的充分自由。直到最后一分钟,我都能加以更动,-这种信任感可不是理所当然的呀。中方还放弃了租借费,因为,我们达成一致:作为交换,大约3年后,柏林国家博物馆将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一个大规模展览。

 

鲁滕贝克从2010年起担任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馆长。为"中国面孔:中国明清肖像画展(1368-1912)"他花费了4年心血。该展览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多伦多皇国家安大略博物馆合作的结果。它是在欧洲介绍中国肖像画的第一个专项展览,100多件展品中的大多数都是首次在欧洲展出。展览在柏林文化论坛举办,至201817日结束。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