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海啸周年祭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25.12.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东南亚海啸周年祭

2004年12月26日,也就是圣诞节的第二天,传来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噩耗:印度洋发生了灾情惨重的大海啸。海啸一年过后的今天,灾区情况离正常标准还相去甚远。

海啸过后的泰国海滩

海啸过后的泰国海滩

因海底地震引起的这场惊天动地的海啸,吞嗤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及东南亚的大片土地。面积较小的岛屿从海面上消失了,较大的,如苏门答腊岛,被往西推移了40米。随着这场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自然天灾的发生,国际间掀起了一波波前所未见的救援热潮。

东南亚大海啸发生一年后的今天,各地都在进行总结:清点死亡人数、计算物质损失,并详细核对救济款项的支出使用情况。其结果是:在国际救援组织的积极援助下,人们防止了在天灾之后出现更大的人道灾难。全世界的人们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慷慨捐输,但其中大部份并没有到达亟需救助的灾民手中。在最初的紧急救援行动后,官僚主义和其它弊端,经常阻碍着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总结政策工作的情况也相当矛盾:海啸之后,虽然在印度尼西亚灾区-亚齐达成了一项和平协定,但斯里兰卡受灾地区的内战却并未中止。

2004年12月26日大海啸带来的创伤,能通过总结计算而一笔勾销吗?恐不见得。灾民期盼恢复正常生活,渴望安全保障及自我掌握生存环境的愿望,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然而印度洋大海啸显示出,这一最低的人性需求也是有限度的。这种规模的天灾,是人类无法掌控和无法预测的,它所造成的深刻创伤很难痊愈。

因此在回顾一年前灾难发生的情况时,并不是清算救灾行动是非对错的恰当时机。但是有必要对救济款项的使用是否已达预期目标而进行核查。不可否认的是,再成功的救援工作,也无法再使成千上万的死者复生,被彻底摧毁的整个受灾地区也不可能再恢复原状。

我们从这次大海啸中学到了一个教训,就是:人不一定能胜天。而来自全球各地的慷慨捐输和踊跃济助,展现了人类的慈悲和仁爱。受灾者面对灾难善后的态度,反映出他们期望回归正常生活的心情。然而这种愿望只能从物质中获得部份满足:如果一年的时间不够,也许两年,房屋就可以重建起来,从而使生活也能逐渐恢复常态。但是失去的亲人、朋友,将成为永难弥补的遗憾。此外,恐惧心和不安全感也将成为永难驱除的梦魇。

虽然受灾地区的海边,现已安装了海啸预警装置,但人们仍然无法预知灾难将与何时、何地再次发生。也许是明天?也或许是十年,甚至百年以后?在印度洋、大西洋,甚至地中海?就在10月份预警装置启用的同时,印、巴克什米尔山区又出人意外的发生导致重大伤亡的强烈大地震,同样是一场无从防止的大灾难。

大海啸是一场没有肇事者,也无人能承担责任的天灾,虽然妖言惑众的江湖术士,或其它蓄意趁火打劫的不正当人士持相反说法。除了这些令人不快的伴随现象外,大多数人都试着在善后方面尽一己之力:援助人员为抢救灾民,工作到精疲力竭,宗教教徒庄严地埋葬了死者,人们慷慨解囊,捐献了超出所需的高额款项,内战份子也放下了武器。这一切,是东南亚海啸及克什米尔地震灾民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人道支援,而这也仅是杯水车薪的济助而已,仅是人类能力所及的一些帮助。这次大海啸所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捐助再多,也无法使所有灾民获得所需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