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与利比亚事件:官方的尴尬与网民的成熟

2011年4月20日

由美英法发起的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已有一段时间,不但在国际上引起关注甚至争议,而且也使中国陷入了又一次困境之中。最近几周,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和评论美英法空袭行动时,再次凸显出其内在的矛盾和彷徨。

https://p.dw.com/p/10zD1
官方新华社发布的中国政府转移在利比亚公民图片图像来源: AP

中国官媒的意识形态思维

利比亚空袭行动开始后,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首先是中国官方媒体对卡扎菲的同情,以及对美英法空袭行动的指责。这几周,互联网上流传着几段视频,主要是反映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向前方记者发问时,试图以先入之见要求前方记者描述利比亚人民对政府军的同情和对美英法联军的同仇敌忾;令主持人失望的是,前方记者还是坚持客观描述在前方的所见所闻,其实际情形与主持人的预设立场大相径庭。

中国同情卡扎菲的立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官方舆论素来对于军事干预行动抱负面甚至批评的态度,而不管导致干预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

冷战结束后,在"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的问题上,中国官方及其媒体素来主张"主权高于人权"、"一国的事务应当由该国人民自己解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无论是1999年北约空袭米洛舍维奇,还是此次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在中国官方媒体看来,基本上是事情还没有开始,其结论就已经清楚了,那就是:所有的军事干预行动不但于事无补,而且都带有侵犯主权的特征。至于一国独裁者在自己国内屠杀人民,在中国官方媒体那里,就完全不在考虑之列了。

中国保护海外利益的两难

中国官方媒体在利比亚问题上的尴尬,还折射了中国的另一层为难,那就是中国在海外的利益如何得到保护,以及中国在保护海外的同时,如何与一些极权政权划清界限。

中国此次从利比亚撤出三万公民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在利比亚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近年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向海外寻求石油利益。但由于石油资源的分布和世界石油市场的具体情况,对中国而言,大部分能源来源地已为欧美国家占领,剩下的只有那些政治不稳定和具有极权倾向的国家。除利比亚外,伊朗、缅甸、非洲一些国家都在此列,甚至还有巴基斯坦。一方面,中国要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另一方面又须直面这些国家的政体独裁问题。此次利比亚事件中,中国的这一两难得到了集中反映。

网民展开激烈公共讨论

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官方媒体可以一手遮天下的年代了。虽然中国舆论氛围近年出现越来越"左转"的迹象,但毕竟今天已是互联网的时代,中国的网民不但掌握了世界上最强的"翻墙"技术,而且中国网民对外界信息和知识的渴求,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网民。

曾经有学者研究过中美两国网民的不同。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则是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但美国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的欲望明显不如中国网民。学者研究的结论是:美国网民已有通过社会和主流媒体发表意见的自由,而中国网民则完全没有这些,因此便对于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倍加珍惜。

此次利比亚事件发生后,虽然中国官方媒体有种种意识形态的表现,而且中国网民的讨论自由受到很大限制,但中国网民还是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条件,对比利亚事件发表看法,展开争论,从而形成了在互联网上就利比亚事件展开的一个公共讨论氛围。

在这场互联网上的讨论中,虽然相当部分人士依然坚持"主权高于人权",但还是有不少网民对此提出质疑,而且有些争论还具有相当不错的思辨水准。在这场受到严格限制的的网络公共讨论中,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国公民社会的力量正在悄悄成长,中国民众的思考水准正在悄悄提高。

其实,随着微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中国官方在监管和控制互联网方面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今天的中国实际上正呈现两个舆论场,一是受官方控制的主流媒体,而是虽受到控制,但官方已越来越力不从心的网络舆论;后者正在反映越来越多的民意,而民意显然也正在网络舆论场里得到越来越多的历练和成长。

作者: 李崇光 (中国问题分析员 香港)

责编: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