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涨薪让企业告别“黄金时代” | NRS-Import | DW | 14.06.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NRS-Import

中国式涨薪让企业告别“黄金时代”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和本田中国工人罢工引起中国境内掀起涨薪浪潮。与此同时有不少人担心,涨薪浪潮可能会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构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大批工厂流水线撤出中国,同时商品价格也可能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而上涨。在这场涨薪浪潮中,企业、工人和消费者,谁胜谁败?

中国工人不再“廉价”

中国工人不再“廉价”

富士康深圳厂区多名员工跳楼自杀以及本田中国工厂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涨薪等事件发生后,富士康和本田两家公司分别大幅上调员工工资。而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称,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消息,2010年,中国共有27个省区市上调或计划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廉价劳动力不是唯一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工资水平。有不少看法认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海外投资设厂的重要因素,也是促成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基础。但是,德国亚洲之家基金会(Asienhaus)中国问题专家彼得·佛兰克(Peter Franke)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指出,中国生产型企业密集的城市并不单纯只有劳动力价格低廉这一项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整个基础设施条件。政府和城市都有意识地努力改善和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起点条件。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和条件。"

尤其是像在中国东南沿海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城市,工人已经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企业在2008年经济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出现涨薪潮。有些地区工资年增长幅度甚至超过10%:"现在不是说在中国劳动力稀缺了,而是工厂出一定的工资,但是没人愿意干劳动强度这么大的工作了。所以企业要么就得改善条件,要么就得涨工资。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劳动力成本vs. 商品价格

但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并不意味着终极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彼得·佛兰克指出,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很低,在德国这一比例低于10%,在中国的比例会更低。所以对投资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只意味着企业获得极高边际收益的黄金时代即将结束,但是企业盈利的空间仍然存在,更何况涨价就会影响销售。德国工商会亚太部负责人萨宾纳·黑普勒(Sabine Hepperle)也表示,目前投资企业的边际收益仍有足够空间,劳动力成本增加不会自动导致产品价格上涨。

经济结构改革:从量的增长到质的增长

中国当前的五年计划目标是摆脱廉价商品"世界工厂"的头衔。发展更多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向世界顶尖水平靠拢,并由此实现经济在质上的增长,而不再单纯追求量上的增长。

德国工商会亚太部负责人萨宾纳·黑普勒表示,对于大多数德国企业来说,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从来都不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对德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最近距离接近客户。因为中国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增长中的市场,是一个消费能力不断上涨的重要市场。所以德国企业主要考虑的是占领中国市场,同时也可以就近从中国服务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但是,劳动力成本增加对于生产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的企业来说,可能就意味着被迫从东南沿海地区迁出。中国报刊《中国产经新闻》报道称,工资上涨对生产鞋类、衣服和玩具等生产低档产品的小厂形成严重威胁,这些小型企业的边际利润已经低到2%。

《一件T恤衫的全球经济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的作者、美国经济学者皮厄特拉·里奥利(Pietra Rivoli)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分析预测说,由于中国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备,相配套的质量监控体系完整,因此高科技类型的生产线还会留在沿海地区。

黑普勒也认为,撤出沿海地区不一定意味着撤出中国,很多企业会考虑把生产线迁移到中国内陆省份:"这也符合中国政府的兴趣和利益,中国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发展还相对落后的内地城市积极投资。"

作者:洪沙

责编:石涛

  • 日期 14.06.2010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NocM
  • 日期 14.06.2010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No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