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独立公众舆论的发展势不可挡

2005年10月14日

新苏黎世报驻北京记者在该报发表文章说,快捷的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推动了中国独立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表面看来已经自由化,但人们仍然没有自由感:

https://p.dw.com/p/7It8
中国的报刊种类繁多,为争夺读者和广告,大有什么都敢刊登的架式图像来源: AP

“尽管日常生活已多元化,但人们仍然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敌视自由的制度下,这与国家威慑力量的有形存在没有关系。人们内心的不舒服与缺少法制有关,他们知道,现在仍然可能因政治态度或宗教信仰被突然随心所欲地剥夺人身自由。这种缺乏基本法制的状况被当局有意识地用来预防并威胁出现的异议声音,成了中国自由舆论现代化和多样化的主要障碍。

在一系列日常问题上,在匿名检查官允许的内容和随意排斥的内容之间,界限变得十分模糊。典型的例子是腐败问题:一方面党和国家首脑胡锦涛把官员和党的干部受贿称为对党的最大威胁,另一方面调查地方党的王公贵族们腐败问题的记者却面临被投入监狱的危险,那些有腐败行为的人反而安然无恙。一些无论出自何种原因被贬谪的媒体工作者至今仍然遭到诸如危害国家等斯大林时代的指控。与判决罪犯的法庭相比,这样的法庭审理具有更大的威慑力量,因为它不过是一种临时军事法庭,无法进行辩护和公正审理。”

尽管如此,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在经济上维系生存,中国的媒体越来越大胆地反映群众愿望和社会问题,对公众自由舆论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新苏黎世报记者的文章认为,这一切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文章最后写道:

“自中国开放以来,人们喜欢提出的问题之一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能否推动中国的政治革新。西方企业家往往面临在中国的投入是否只会加强专制统治、还是相反可以推动中国自由化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把中国的政治结构作为衡量标准,必然会得出负面结论。一党统治仍在继续,有效运作的法制国家仍然遥遥无期,少数信教人士和政治异议人士仍然受到肆意压迫。但这一切只是中国现实的一部分,二十年来经济和社会领域中自由的不断扩大已收到了成果。大城市、各地省城和富裕地区的人们都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奇迹,他们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方面变得自由多了,要求也高多了。

这一切还仅集中于私人领域,但无可忽视的是,在对问题形成独立判断的过程中,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也涉入其中。在判断能力和信息水平方面,数亿中国人思想上已武装起来,做好了建立正常运转的公民社会的准备。”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本站网址: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