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电影:“美丑需要观者评判” | 文化经纬 | DW | 25.08.2014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中国独立电影:“美丑需要观者评判”

“北京独立影像展”遭官方叫停已经不是头一回。只是今年官方的管制力度特别强,大有要将该影展主办方“连锅儿端”的意思。各种阻挠和争执,还是和中国独立电影的性质有关。

(德国之声中文网)原定于8月23日在北京通州区宋庄小堡村举行的"第十一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在举办前不久被政府官方紧急"叫停"。该影展创始人栗宪庭在网络上公布的"停展备忘录"显示,从8月18日影像展的开幕海报和排片表在网络上发布后,其家中和工作地点门口就有警察上岗。"备忘录"指出,在随后的几天里,有"国宝"到达主办方办公地点,要求影展停办,并指明看两部片子。

这不是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创办的影像展第一次遭官方叫停。之前几年举办的影展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中国官方的阻挠。2013年8月,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也在开幕式当天遭遇叫停,随后被迫改为烧烤会继续进行。但影展行政管理人员范荣感觉到,此次政府官方的管制力度不同以往。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中,被叫停的只是影展本身,而据影展主办者8月23日公布的消息,当天通州区政法委书记石宝玉带队,跳墙进入主办方电影基金的场所,强行查抄了所有电脑、近十年的影像资料、账簿等。范荣表示,此次被叫停的,不止影展,还包括影展背后的主办方。

Li Xianting Filmkritiker aus China 24.08.2014 Peking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右一)

从《温和的战争》到《不能戳的秘密2:国家机器》

LFF栗宪庭电影基金此次召集了中国海内外超过40部独立电影参加"第十一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影展设立纪录片竞赛、纪录片展映、剧情片、实验片、菲律宾单元和日本影片特别放映。参展的影片从片名上来看各具特色。从《生命的河流》、《温和的战争》、《一起去看海》、《蒲公英》到《挖眼睛》、《来自阴道》、《不能戳的秘密2:国家机器》和《砰砰砰》等,影片所涉题材内容广泛,反映了独立电影人自身的观察视角和创作方式。

栗宪庭的"停展备忘录"记录,当地政府曾同意影展离开北京到附近的河北燕郊举办。主办方随后将放映场地转至河北燕郊汇福酒店。但该酒店在开幕式举行的前一天表示,公安机关已经告知不允许接待该影展举办。宋庄派出所警方也于当天下午带走了基金艺术总监王宏伟和行政管理人范荣。范荣向德国之声表示,当时警方要求二人必须签署影展停办的承诺书才能离开派出所。如此,王宏伟和范荣被迫签了停办影展的承诺书。范荣指出,警方当时并没有给出叫停影展并强迫签署承诺书的法律依据。

"踢皮球"上演

德国之声曾尝试和北京通州宋庄政府部门取得联系,询问官方对于叫停"第十一届北京独立影像展"的解释和法律依据。宋庄的安监部门让记者询问党政办公室,党政办公室称镇宣传部负责答疑,宣传部则表示应该致电宣传科,宣传科说因为采访方是境外媒体,所以应该致电镇外事办公室,外事办公室声明,应该由宣传部就此事作出解答,宣传部让记者再次致电宣传科刘伟(音)科长,称会为记者跟他"说一声儿"。刘曾答应将就此事回电,但再次致电询问时,其办公室职员告知刘已经离开。

影展的另一名工作人员王殊告诉德国之声,现在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影展艺术总监王宏伟和创办人栗宪庭"目前的压力比较大"。在查没了影展主办方所有的办公物品和历史资料后,警方表示,将于28日再次传讯影展的主办人员。

Action-Kinofilm Touch of Sin

独立电影被“毙”,是否“天注定”?

关于中国独立电影的争论

王殊坦言,影展从举办伊始就连续受到官方的打击,其强度从2011年开始迅速增大,"于今年达到了顶峰"。"说真的,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导演,尤其是纪录片的导演他们这么的艰难。有的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拍电影。我们也觉得他们确实是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所以我们才坚持做。我们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没有要和政府以及意识形态做斗争、做对抗的想法。"

在中国电影人圈子里,独立电影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在很多人支持中国独立电影成长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质疑的声音。比如批评独立电影只揭露社会阴暗面,通过丑化中国来博得外界关注,特别是一些对中国情况并不了解的境外人士和电影人。面对这样的质疑,王殊表示:"每种艺术形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一些年轻独立电影人的想法和观点已经和老一代独立电影人有所不同……在我们看来,独立电影就是反映真实的情况,至于这种真实是美的还是丑的,还需要观者来评判。"

作者:任琛

责编:李鱼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