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网民欢迎克林顿的讲话

2010年1月26日

上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严厉谴责中国政府控制互联网的做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随即予以驳斥。《法兰克福汇报》注意到,在维护信息自由流通的问题上,中国公众并没有象前年西藏动乱和奥运火炬传递时那样,站在中国政府一边:

https://p.dw.com/p/Lgpp
中国网民喜欢谷歌图像来源: AP

"许多网民对谷歌公司宣布不接受检查一事表示赞同,这表明,许多中国人并非完全支持国家限制互联网言论和信息自由的做法。与过去一些话题不同,这次绝不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斗争,看来倒象是围绕中国社会内部对言论和信息自由应如何解释的一场争论。

“这一点从北京对外使用的遣词造句就可以看出。英文版《环球时报》的第一篇社论自发地强调了文明社会中信息自由流通的意义。它提醒的对象并非是美国企业谷歌公司,而是中国政府,完全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许多网民的意见。

“但是,紧接着星期一风向有了变化,《环球时报》提醒谷歌尊重中国的公众舆论。据该报说,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不愿意商务问题'政治化'。过了一天后,该报又称这是一场美国利用的'权力游戏'。希拉里·克林顿讲话后,现在该报说,这是美国'企图在民主的名义下,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它文化群体'。

“这类论点在互联网讨论中至今并没有起到作用。它今后能否产生影响,同样很成问题,因为这里宣称的国家利益与个人上网的现实利益相矛盾。其间,华盛顿开始在中国建立平行的公众社会,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和驻上海、广州领事馆邀请了45名不同的互联网人士参加对克林顿讲话的网上讨论。争夺中国公众的斗争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南德意志报》也注意到,"中美两国间的互联网纠纷升级了"。"随着双方公开的言论交锋,谷歌公司对中国提出的指责最终变成了政治事件,给华盛顿和北京的双边关系蒙上了严重阴影。"该报在报道了希拉里·克林顿的讲话和中国的反应后写道:

"但是,中国网民欢迎克林顿的讲话。博客温云超在网络上说,这是'自由国家对威权国家的宣战'。他把这篇讲话与冷战时期丘吉尔的反苏演讲相提并论。其它一些博客则警告说,不要寄予太多希望。一名中国人评论说,美国经常谈互联网检查问题,但从来没有为反对互联网检查做过多少事。

”多年来,北京的共产党领导人系统地扩大了对互联网的政治检查。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仍然把克林顿和其他西方政治家的指责称为'毫无道理'。"

摘译:王羊

责编:乐然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