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跌至冰点,互相要求对方道歉 | 在线报导 | DW | 18.04.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中日关系跌至冰点,互相要求对方道歉

中日关系已经陷入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谷。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本周一对记者们提到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来访一事时说,目前的紧张局面是两国建交以来所遇到的最大问题。而造成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对于战争历史的态度。

北京的一名年轻人在呼反日口号

北京的一名年轻人在呼反日口号

中国各地连续三个周末举行的反日示威使中日两国关系变得格外紧张。按照中国官方报纸所言,中日两国正致力于弥补两国关系中的裂痕。北京“新京报”本周一刊登的文章写道:两国外长取得一致意见,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问题。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尽管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周日如期抵达北京访问,但他同中国外长李肇星的会谈气氛却是冰冷的。李肇星在国宾馆迎接日本客人时不仅没有与其握手,而且还板着脸,当着众多名记者的面强调说,日本政府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因此中国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对中国多个城市举行反日示威表示道歉。由于东京坚持中方道歉,两国外长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谈中最终未能取得意见上的接近。日本外务大臣的发言人在会谈后表示,双方根本未就诸如颇具争议的东海油气资源的开发等其它问题进行讨论。他说:“中国方面表示,中国安全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来保障驻华日本使领馆及日本公民的安全。此外,李肇星外长还保证将惩罚所有的肇事者。但他并没有进行官方道歉,也没有提出将给予赔偿。双方还将就此继续磋商。”

日本外务大臣发言人毫不隐瞒地怀疑北京领导层至少容忍了中国发生的反日骚乱: “我们认为,缺少安全防御措施是造成暴力事件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要求中国方面正式道歉,并进行赔偿。除此以外,他们还必须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而中国政府则调转矛头,要求日本政府必须确保中国驻日设施的安全,因为不久前,中国驻日领事馆也遭到了暴力袭击。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发出公开呼吁,要求日本正视其战争历史,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本周一,日本外务大臣同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举行会谈,但同中国总理温家宝的会晤被取消。对于在不久将举行的万隆会议纪念活动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会晤的建议,北京方面迄今没有表示同意。小泉纯一郎自四年前与中国最高领导人进行会晤后,再没有受到中国的邀请,其主要原因在于,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供奉着日本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

对于该问题,日本外交发言人表示,他不能保证,小泉会做出让步: “我只能说,小泉首相曾提出,他会以适当的方式考虑是否继续参拜神社。”对于敏感的教科书问题,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建议成立一支学术专家小组,共同研究两国历史。北京方面也表示,将对此进行考虑。

日本媒体对中日两国外长在北京毫无结果的会晤反应异常激烈,评论严厉批评中国拒绝道歉及对被损坏的日本设施进行赔偿。日本媒体认为,中国必须承认自己没有按照国际准则对日本驻华领事馆及日本企业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进行双边对话的前提。据日本“朝日新闻”报报道,中国的警察将示威游行者带到当地的日本领事馆前。

据日本“每日新闻”的民意调查统计,四分之三参与调查的人认为日本首相小泉在改善同中国及韩国关系上做的努力还不够。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中国内政是形成这次反日浪潮的主要因素。四分之一的人认为事情的起因是日本对历史教科书的处理态度。

中国则认为这次反日抗议活动的责任在日本政府,因为日本不承认自己的战争罪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参拜为纪念二战战犯而设的靖国神社,严重阻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参与“每日新闻”民意调查的人中有一半认为,小泉应该停止参拜靖国神社。

但日本媒体忽略靖国神社这个问题,谈的主要是中国把日本当作一大威胁。日本政治分析家们认为,中方的论断背后是另有打算的。中国想阻止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而限制日本在亚洲以及整个世界上的势力。中国也担心日本干涉台湾问题,对中国来说,日本就像是美国对台湾保护的延伸力量。这个时候通过示威游行向日本施加压力,对中国政府来说来的正好。所以,中国政府一改平日做法,对这次游行示威保持了容忍态度。

日本政府担心政治危机会对经济产生影响。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呼吁要顾及同中国的经济关系,因为现在情况并不乐观。今天早上日经股价跌了3个百分点到11000日元。中国是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去年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额占日本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DW.COM

  • 日期 18.04.2005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6WcA
  • 日期 18.04.2005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6W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