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作为集体记忆的抗战经验:台湾观点及其转化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5年8月10日

台湾台大历史系教授黄俊杰先生应德国之声中文网邀请为东亚地区二战结束60周年专题撰写了这篇文章。此文主要描述了台湾对抗战的观点和近60年来这方面观点的转化过程。

https://p.dw.com/p/71cm
从卫星上看黄河图像来源: AP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中华民族艰苦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抗战经验,是最可歌可泣的一章。八年抗战,艰辛备尝,在日寇铁蹄之下,多少家庭破碎,妻离子散!多少流亡青年在抗战的烘炉中历炼。这一段抗战经验,成为二十世纪全体中国人心灵中不可抹灭的集体记载。

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桑海巨变,国府仓惶播迁台湾,从此禹域二分,海峡两岸隔绝长达数十年。49年以后,台湾社会中对于作为集体记忆的抗战经验,也在时移事易之中历经变化。

大略言之,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2000年政党轮替,约半世纪之间,抗战经验是台湾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每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官方均有集会唤醒抗战之集体记忆,各级学校历史教科书中,对抗战经验亦多所著墨,以传递这段历史记忆。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教授在所撰《中国现代史》教科书(下册,页667-668)中有以下一段话:

中国抗战八年,考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耐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美、英等国并肩作战,不仅使中国以此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而且与诸强国筹划恢复战后秩序。中国在抗战结束后,与美、英、俄并列为五强,不是偶然的事。就中国所获的实际利益而论,除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外,东北及台澎的重归我国版国,历史的意义尤为重大。但抗战对中国也有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战后的通货膨胀一发而不可收拾;另一方面,中共躲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后的绝灭命运,在抗日民族阵线的口号下,伺机扩张,造成长年的国共斗争,破坏了国家的统一。

这一段话可以视为光复后台湾知识界对二战中的中国抗战经验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

但是,随著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拥有抗战经验的世代在台湾的凋零,台湾人对大陆的政治与社会动荡的疏离感,以及自1987年以后台湾之民主化发展,台湾民众对抗战这段集体记载日趋模糊。随著战后出生的世代之成长,亲身参与并分享抗战历史的经验的人,在台湾愈来愈少,新世代与这段民族的苦难渐行渐远。正是在这种时间无情的淘洗与空间的阻隔之中,近年来台湾少数政治人物逐渐将“抗战胜利”的传统词语,转换为“终战”。七月七日不再受到重视,除了少数人之外,也不再举行抗战纪念活动。在最近十余年来的台湾,发生于1947年2月28日起的“二二八事件”,逐渐受到强调。“二二八”作为台湾人的集体记忆,也逐渐超过抗战经验作为集体记忆。

但是,随著大陆的改革开放,海峡两岸经贸活动及旅游的日趋热络,尤其是台湾在野党领袖访问大陆之后,海峡两岸关系产生微妙变化,作为集体记忆的抗战经验,又逐渐在台湾社会颇有复活的迹像。在中国大陆、日本与台湾的复杂互动关系之间,抗战经验的解释权成为三方争夺的标的物。发生于六十年前的中国大陆抗战经验,在台湾部份地区如台北市,重新被唤醒、被记忆、被再诠释。

总而言之,抗战经验作为全体中国人的集体经验,虽然已经相隔六十余年,但是,这段历史经验并未真正随风而逝。相反地,随著台湾内部政治权力结构的巨变与振荡,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推移,抗战经验也历经解释的变化。

从六十年来台湾对抗战史解释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记忆与社会政治变迁之间,实有其复杂的互相渗透性。历史记忆可以对社会政治变迁产生渗透作用。因为历史记忆有其方向性,可以指导个体与群体未来往何处去。近十余年来台湾的二二八事件之历史记忆的重建,以及对二战历史的再解释,都与政治结构的转型息息相关,隐约间指示出台湾政治的走向。而且,人之存在有其意向性。人之存在不仅是生物学的事实,更是文化的事实,因此历史记忆必然对社会政治变迁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

但是,社会政治变迁又与历史记忆取得密切的联系。人是在社会政治变迁的时空脉络里建构历史记忆的,所以历史记忆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变迁的渗透;政治社会变迁也会开发历史记忆的新面向与新诠释。例如在文革时期中国大陆,武则天的历史形象广获中国史家的重视,实际目的乃在表彰江青。又如在台湾对抗战经验与二二八集体记忆的重塑过程里,非台湾省籍人士的受难经验被完全忽略掉,这与台湾大环境里的省籍情结和政治诉求均有密切关系。

作者简介

黄俊杰,台湾省高雄县人,1946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1965)及历史研究所硕士(1973),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1980)。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1985),美国华盛顿大学(1986-87)、马利兰大学(1995)、Rutgers大学(1996)等校客座教授、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1996-2000)、名誉理事长(2005起)。现任台大历史系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台大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计画总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讲座(2005)及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兼任,2005)。获得学术荣誉有: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

著有: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1895-2005)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5)、《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2004)、《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2004)、《孟子思想的现代诠释》(2002)、《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2002)、Mencian Hermeneutics: 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2000)、《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999)、《战后台湾的转型及其展望》(1995)、《孟子》(1993)、《孟学思想史论》(卷一)(1991)、(卷二)(1997)等书。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