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峰会专访:象征政治占据核心位置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07.05.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八国峰会专访:象征政治占据核心位置

八国峰会即将在德国召开。象征性对于八国峰会有多重要?也会有负面的象征被传播吗?德国之声记者就此采访了科布伦茨大学政治学教授、政治传播学和象征政治学专家乌尔利希.萨尔奇奈利(Ulrich Sarcinelli)。

Ulrich Sarcinelli教授

Ulrich Sarcinelli教授

德国之声:在6月初的八国峰会之前,人们谈得多的不是会议的内容而是会议地点海利根达姆的改建。假如舆论被安全预防措施和会议费用所占满,对担当主席的联邦女总理来说是不是一件影响不好的事情呢?

萨尔奇奈利:关于费用的辩论我觉得是典型德国式的。每个东道主都想向世人展示他的国家的最好的一面。这种东西当然是需要花钱的,从任何角度看,都应该花钱。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国家和一个特定地区,具有巨大的广告效应。所以要注意,不要把讨论搞得太小家子气了。

德国之声:公民将被排斥在海利根达姆之外。这对公众观念会有影响吗?

萨尔奇奈利: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峰会实际上进展得如何。也就是说,要看是否能够通过相应的会议戏剧性、相应的姿态、表现和象征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冲淡公众对这是一个密封的会议,一个排除与正常生活、与人们的日常政治世界接触的会议的那么一种印象。

德国之声:对八国峰会来说,是否象征性是最重要的,超过可能得到的成果?

萨尔奇奈利:问题是,成果是多么有实质性的。首先涉及到协定中或者一定的立场声明中可估量的成果,这些通常在事前就已经通过外交途径谈好了。可以把这称为成果的额定值。危险在于,这种政治峰会的实质性越小,替代政治就显得越突出。所谓替代政治包括组织安排,政治性的纯粹的显示。但总体上必须注意,不要把象征政治与替代政治或者某种安慰剂混为一谈。所有政治行为都有二维:一个实质性的维,一个表现性的维。问题是这二维的相互关系如何,象征值对事实上的成果额定值有多大的指示作用。

德国之声:那么,八国峰会象征着什么呢?

萨尔奇奈利:一方面当然是象征着参与的各国的重要性。它将让合作意愿明显化,让参与者,尤其是国家与政府首脑们的特殊角色得到强调。根据不同的作用,角色和政治对应位置,可以达到不同的境界。东道主,这次就是作为东道主的联邦女总理,可以通过定下框架和启动政治行为,给会晤定下特别的调子。

德国之声:八国峰会让一些人觉得是强权高傲的象征。

萨尔奇奈利:是的,会有这样的印象出现。这是一个小圈子峰会,也就是说,有权参加的国家代表、国家和政府首脑事实上是非常有限的。当然了,这里马上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些工业国与不参加会晤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还有,在这类会晤举行时,非国家的行动者们不断增加的重要性还没能在组织和进展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总之,这样形成了一种两极意识:他们高高在上,我们低低在下。此外,近年来这个会晤期间巨大增长的安全费用唤醒人们一个印象:这里进行的是一种封闭的、与民众隔绝的活动。这种印象煽起人们更大的怨恨。

德国之声:政治象征性因素的比例近年来在增大着吗?

萨尔奇奈利:我不支持这种论点。尽管我们现代的媒体体系,尤其是图像媒体,给人以一个印象,好象政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象征性行为。但必须认识到,象征政治历来就是在进行着的:只要看看中世纪政权的宫廷仪式,看看新时代的各王国,或者有悠久历史的那些城市的市民风俗,就能看到几百年来练熟了的高层次仪典实践、象征化行为和有安排的行为。也就是说,象征政治历来就有。

德国之声:这跟今日象征政治的区别何在呢?

萨尔奇奈利:跟今天的区别是这种行为的及远程度。以前,象征政治通常只涉及一股中坚力量,一个宫廷国家,少量贵族,只在个别情况下,在特殊动因下,才有民众的参与。今天的象征政治可以说是民主化了: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安排和仪典的方式,也就是说象征政治,不再仅仅是由参与的行动者们来确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民主的合法性的影响的。这经常导致,政界通过以尽可能惊人的行为,媒体通过相应的戏剧性的表达,来跨过观众的注意力障碍。但这一切不能障人眼目:象征政治始终就是政治行为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政治是不能就额定值而论的。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 日期 07.05.2007
  • 作者 Pablo Walden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APMD
  • 日期 07.05.2007
  • 作者 Pablo Walden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AP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