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六四集会“三多”的启示与中国外交掌门人

2011年6月12日

本周,香港媒体在关注中国大陆新闻时的焦点主要有:今年参加香港纪念"六四"的人数为何特别多?中共"十八大"后,谁将成为中国外交的掌门人?

https://p.dw.com/p/11Ytn
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每年都举行六四烛光集会图像来源: AP

香港《苹果日报》针对今年"六四"纪念活动香港出席人数众多发表社评,题为《今天香港人有了中国人身份的认同》。社评写道:"相当多媒体讲到,今年六四烛光集会的突出之处是:人多;年轻人多;大陆自由行来港参加集会的人更明显增多。这三多背后反映的是什么事实?又代表什么意义呢?首先,人多不是一般地多,而是料想不到地多。料想不到是因为: 1,今年不是逢五逢十的大纪念日; 2,今年六四恰逢连续三天假日的第一天,离港的人多,因此集会的人应会减少; 3,司徒华去世,民主派内争不止,号召力下降; 4,警方采取了一些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阻拦措施。考虑到这些因素,那么今年人数可以说是破纪录的多。"

示威针对中联办

社评写道:"回归以来,尽管董曾两任特首都使港人不满,但多数人会认为这只是香港内部管理的事,即使23条立法最汹涌的时候,市民对中央的评分还是较高的,尤其是中央对港政策,多数人仍相信港人治港。因此 03年尽管有50万人上街,但同一年的六四夜也只有五万人。当时香港人多没有把对香港的不满算到中央或大陆头上。这两年中央对香港的干预从幕后走到台前。尤其去年中联办就政改直接与民主党沟通和达成妥协,一方面使市民感到特区政府真是已经“废”了,另方面连民主派都漠视政改是香港自治范围的事而向中央直接诉求,更证明香港的好事坏事都与中央或大陆有关,于是种种示威也把对象从政府总部转移到中联办也。"

港人对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无权状态日益感同身受

《苹果日报》的社评继续写道:"中央直接插手香港事务,香港人就不能不关心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在河水不断犯井水的情况下,井水也无法不触动河水了。刘晓波、赵连海、艾未未在香港引起极大反应,平反六四、促中国政治改革,使香港市民更感切身。这是维园连续三年人数达十五万的主要原因。……大陆自由行和大陆在港学生参加六四集会的大幅增加,六四夜支联会摊位的义工及职员说,“几乎全日大部份时间要用普通话同人对话”。须知能够来港的学生和旅客,在大陆已不属最受压榨的底层了,连这些人都不顾威胁和自身利益参加六四集会,说明香港人的六四诉求和大陆人是一致的。从他们身上,香港人看到大陆人并非都是刁民与恶客,他们的苦难与无权更甚于香港人。……香港人过去多数相信一国两制,认为香港可以在中国那主要一制之外独自发展;现在我们认为争取中国有较好的未来,是同香港息息相关的事,可以说六四诉求使香港许多人因此有了中国人身份的认同。特区政府推行国民教育的目的,不是要香港人有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吗?什么奥运成绩、宇宙飞船奔月,什么升旗礼唱国歌都无济于事,那只是对政权的认同,徒增“来世不做中国人”的疏离。真正使香港人有中国人身份认同的事,在于对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无权状态的感同身受。历史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这也是今年六四集会“三多”的启示,中国掌权者能领会这启示吗?"

李源潮是可能人选

《明报》则发表内幕分析文章,题为《谁是下一任外交掌门人》。 文章出人意料地认为,李源潮可能接替戴秉国成为中国外交的掌门人。文章写道:"自从10年前副总理钱其琛退休后,外交掌门人的地位就有所降低,唐家璇和戴秉国都只是国务委员,而且也都未入决策核心圈的政治局,等而下之的外长更只是执行者的龙套角色。有识者指近年中国外交欠缺总体设计规划,对一些国际热点地区的应对显得软弱无力,就是与外交掌门人未能参与高层决策,而且职业外交官欠缺全局政策观有关。"

文章写道:"在明年十八大的接班团队中,外交掌门人不一定非要是外交官出身。现任中组部长李源潮是可能人选之一,李于1990年代曾在国新办及其前身中央外宣小组工作过不短时间,近年来他在外交场合也十分活跃,除负责吸纳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外,也是中日幕后外交推手之一,最近更频繁率团出访和接见访客,还专门与第三批全国公选高级外交官座谈,提出外交官“知大局、讲政治、懂外交,忠诚、负责、严谨、守纪”的17字箴言。未来他以政治局常委之尊协助习近平主管外交事务,并统筹港澳台侨事务,似也顺理成章。此外,明年铁定入局的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政研室主任王沪宁,也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出身,精通英法文和国际法,近年他与中办主任令计划一道,随胡总遍访各国,经验丰富。未来他以政治局委员兼任副总理或国务委员主管外交,也不无可能。"

李华 摘编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