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国教育的盐碱地 | 文化经纬 | DW | 04.02.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农村:中国教育的盐碱地

本周三,“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中国五位教育界资深人士联合发表的一封公开信,呼吁遏制教育公平性的恶化趋向。公开信指出了中国教育体制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农村教育的严重滑坡趋势。

“希望工程”能否真正为农村带来希望呢?

“希望工程”能否真正为农村带来希望呢?

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公开信的这五位来自湖南的教育专家均为超过70岁的退休人员,他们分别是湖南省教委原党组书记朱尚同和冯象钦,湖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刘欣森,湖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彭干梓,以及湖南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戴海。他们五人都曾是省教育机构或大学的负责人。公开信的发表并没有突发事件为背景。

湖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彭干梓说:“不存在突发事件,这是长久存在的一个问题。只是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所以来呼吁改善这个问题,来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中国的农村的教育情况非常的困难,农民的受教育的机会相对于城市来讲应该是相当差的。中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农村的教育在整个中国的教育里边是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如果农村的教育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就很难发展。”

公开信指出,近年来中国教育人文质量有所下降,教育价值有所失衡,教育行为有所失范,特别是教育公共投资不足,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已成为普遍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世纪末应达到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过。较少的投入在配置上也不合理,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五位中国教育专家在公开信中列举统计数字说明中国教育现状与科教兴国的国策不相符的事实。教育投资包括国家投资及社会和私人投资两部分,由于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中国社会和私人投资占到总投资的44%,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只有12%。

不仅教育投资不足,而且分配也非常不合理。以2002年为例:全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

曾任湖南农业大学校长的彭干梓以农大为例讲述了近年来农村学生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学收费很高了,农业大学学农的学生有一点优惠,但是学农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毕业了30000多名学生中,真正学农的只占到30%以下。原来真正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过去比例是很大的,但是现在的比例是逐年下降。"

造成这一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收费越来越高,尤其给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年收入仅仅为2千元人民币。但是,如果经过高考进入农业大学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平均来说要交的学费大概是每年5000圆人民币,还不包括生活费,而生活费每个月最低也需要300-400块钱,这一部分学生生活非常困难,比如说现在要过春节了,他们连回家的路费都很难找来。

签署公开信的湖南省教委原党组书记朱尚同表示,教育原本是帮助穷人脱贫和提高社会公正的一种途径,但是现在大多数农村学生却得不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不仅涉及到高等教育,甚至影响到了国家政策所保障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多年来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解决办学困难的任务被下放到基层,放任学校和教师去进行所谓的“搞活”和“创收”。但“创收”的压力又转为“牟利”的动力,使“钱学交易”、“钱权交易”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除高昂的学费之外,师资力量不足和学校设施落后也是面临的严重问题。

五名教育的老专家在公开信中呼吁再适当地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其中首先是要增加义务教育的投资。他们建议在国家预算法中规定,国家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能低于4%,而且在若干年内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逐步增加至5%~6%,并严格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

彭干梓说:"从宏观上来看,政府应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最近几年,特别是2004年,中央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是做了很多的改进。对农村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增加了投资,但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非常多,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依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政府的整体力度是仍然不够的。"

(张晓颖)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