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乐土还是危地? | 媒体看中国 | DW | 22.09.201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台湾,乐土还是危地?

香港评论家说,香港的政治情形正在恶化,出现第三波移民潮,目标不再是西方国家而是台湾。台湾学者则担心,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极度不对称,台湾依赖中国多,终将被“锁进中国”。

People holding umbrellas walk in the rain as tropical storm Trami approaches Taiwan, in Taipei August 20, 2013. REUTERS/Pichi Chuang (TAIWAN - Tags: ENVIRONMENT)

已经移民台湾多年的港人更表示,如果再选择多一次,仍然会选择移民台湾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人过去并不亲英,只有少数认识英国的人或会有英国情结。想不到十多年过去,香港竟出现了怀念英治时期的思潮。时事评论人李怡在香港《苹果日报》发表《香港沉沦,还是奋起的关键时刻》,认为香港人不满中共践踏《基本法》、特区政府从摇尾乞怜到港共政权上位,种种政经社乱象反映香港既有价值和文明的沉沦,都使怀旧意识和本土意识抬头。

李怡说,英国统治香港百多年,从来没有要香港人爱英国。回归前,香港人除了所谓高等华人,和港英培植的高级公务员,一般市民对英国可以说没甚么感觉。香港社会过去有崇美、崇日等风潮,但没有崇英。然而,1997年后几乎已在公开场合绝迹的香港旗,于2010年开始,又在香港社会运动中出现,而且三年来龙狮旗的飘扬越见普遍和频繁。在网络世界中,驱逐中共和港共政权,恢复英治,香港自治运动,甚至港独,可说是主流声音。

李怡指出,英美政府和政治观察者已对中共在香港的权势提出质疑:根据中国在《中英联合声明》承诺,中央可以像现在那样,有随意插手香港自治范围的权力吗?《联合声明》中也没有行政主导这回事,而立法机关也不应该是现在这种怪胎选举。对"占中"威胁会出动驻港部队,显然违反《联合声明》。

李怡认为,英美的支持,显示国际社会正面响应香港人立足本土争民主的行动,与香港人心意相连,而且也看到这是香港沉沦还是奋起的关键时刻。

Fireworks explode at the 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 over the Victoria Harbor to celebrate the 2013 New Year in Hong Kong Tuesday, Jan. 1, 2013 (Foto:Kin Cheung/AP/dapd)

盛世的香港,卑屈的文化?

香港人移民台湾?

时事评论人纪晓风在香港《信报》发表文章说,现时香港的社会矛盾日渐恶化,核心价值不断被冲击,加上政制发展停滞不前,不少香港人继八十年代初期爆出前途问题及八十年代后期爆发六四事件后,再次觉得香港不再宜居,选择移民。第三波移民潮,似是蓄势待发,而地点不再是西方国家,而是台湾。

纪晓风说,有曾在台湾生活的学者,或已经移民台湾的港人,不约而同表示在政制及社会发展上,台湾皆比香港优胜,种种条件皆吸引接近退休人士。而已经移民台湾多年的港人更表示,如果再选择多一次,仍然会选择移民台湾。

说到台湾的优势,纪晓风认为,政治方面,上至总统选举、立法院选举,下至全台各个市长,都是由全台湾的公民一人一票选出来。相比之下,香港的政治体制远逊台湾,普选行政长官的选举一直只闻楼梯响,而现任的行政长官梁振英正正是由小圈子的选举委员会投票选出。文化方面,台湾文化部的设立是为了营造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激发保存文化资产意识,提升国民人文素养,让所有国民,不分族群、不分阶级,都成为台湾文化的创造者与享用者,展现台湾的文化国力"。在香港,文化就竟然隶属康乐及文化事务处,以次于康乐的卑屈姿态苟存于盛世。环境方面,台湾的资源回收、垃圾分类、垃圾征费等政策及成效皆比香港出色,遑论香港能效法台湾进行低碳社会以提升公民素质。台湾人比香港人对自己的地方更有"主人翁"的感觉,他们会在自己的地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设法维护自己的地方,想自己身处的地方有所进步。

台湾"锁进中国"?

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辞去国策顾问,其中一个理由:罔顾国家安全。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吴介民 在台湾《自由时报》发表《锁国,锁进中国?》,认为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极度不对称,台湾依赖中国多,中国依赖台湾少。台方的"脆弱性"与"敏感度"都远较中方高。

吴介民说,中方表面上的赔钱贸易,其实深具战略意涵。根据政治经济学家赫绪曼的研究,德国在第三帝国时代就曾执行"让利"政策(包括交易价格优惠与采购保证),吸纳周边小国,专门生产德国所需物资(例如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或使之单边依赖,而让德国掌握"影响力杠杆",在国际政治危机的时刻,强迫其接受德国的政策。

吴介民指出,在媒体恶斗本土政党的年代,动不动谴责民进党"锁国"。但回首这段两岸经贸史,"锁国神话"并非事实。民进党执政期间,台湾持续对中国"开港",依赖度一路攀升,这显示民进党并非"民粹锁国"。"台湾没有锁国,只有锁进中国"。"服贸"争议提醒台湾,须重新思索经济上的生存之道。

摘编:张平

责编:苗子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