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国际莱布尼兹学术研讨会首次在北京成功举行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5年8月9日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的波茨坦莱布尼兹著作编辑组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RCOS)于2005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国际“莱布尼兹政治哲学思想与《中国近事》学术研讨会”。这是在中国举办的首次有关莱布尼兹的国际学术会议。

https://p.dw.com/p/70yM
比起厚重的文集,莱布尼兹饼干更是人人喜欢图像来源: dpa Zentralbild

本次会议得到德国的G.W.莱布尼兹协会和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的支持,会议起因是《中国近事》(Novissima Sinica)首次中文全译本的出版。莱布尼兹的这部名著出版于1697年(1699年再版),向当年欧洲的学者和政治家介绍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治国之道和中国科学的意义,由此对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积极正面的印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波茨坦莱布尼兹著作编辑组协助了这一由拉丁文翻译为中文的艰巨工作。

译著合作单位为《中国近事》举办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德国驻北京大使史丹泽、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金莉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莱布尼茨专业委员会主任殷登祥研究员、两家主办单位的负责人张西平教授(RCOS)和Hartmut Rudolph博士(波茨坦)、德国驻北京大使馆文化参赞、德国科研协会(DFG)北京中德科学促进中心主任Reinhard Rutz、科学院间莱布尼茨专业委员会委员H.波塞尔教授(Hans Poser,柏林)等参加了仪式。

17名中国学者,意即中国从事莱布尼茨研究的学者总数的三分之一,出席了随后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们的学术报告以及讨论发言均令人印象深刻地显示了莱布尼茨研究今天在中国所拥有的重要意义。实际情况表明,如今在许多具体问题上,中国学者对国际讨论的参与已经不可或缺。如北京大学的一位数学教授就对当年传教士对中国的数学和天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莱布尼茨对这些贡献的评价进行了批评性和历史性的分析;两位科学史学家对莱布尼茨1989年向一名意大利传教士提出的有关技术和自然科学发展现状的30个问题进行了答述;历史学家报告了他们对资料来源进行的研究分析,这些资料涉及天主教内部就中国传教问题所进行的争论以及莱布尼茨以极大的兴趣关注并予以评注的所谓礼仪之争。其他学者介绍了他们对莱布尼茨非常崇拜的清朝康熙皇帝的宗教政策和学术政策所进行的研究。最后,一位哲学历史学家把莱布尼茨的中国观与黑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中的相应观点进行了比较。

受波茨坦莱布尼兹著作编辑组的邀请,五位来自欧洲、以色列、日本和美国的著名莱布尼兹学者以及波茨坦的两位研究员都在会上介绍了莱布尼兹的政治哲学思想。研讨重点之一是莱布尼兹在《中国近事》一书中所表述的心愿,即希望欧洲和中国在科学文化领域共同发挥作用以为人类造福的心愿。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波茨坦莱布尼兹著作编辑组计划于2005年底出版中文的研讨会报告文集。

研讨会主办者的国际合作工作受到了中国莱布尼茨专业委员会主任的特别首肯,这一合作今后将会得到继续和加强。波茨坦莱布尼兹著作编辑组准备积极协助和支持中国迅速发展的莱布尼兹研究工作,并将致力于在西方宣传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下一步的首要工作是编纂中文的莱布尼兹文集,规模在10到12集,工作重点将是翻译和评注莱布尼兹涉及中国的文章和信件。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