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章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18.01.2014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安乐死: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章

如今当人们在德国讨论安乐死这个话题时,总无法摆脱一个沉重的历史阴影。在纳粹统治时期,有数十万人被定义为“无价值的生命”,以“安乐死”的名义被残酷地杀害。

Das Denkmal der grauen Busse in Brandenburg

“T4行动”受害者纪念碑

(德国之声中文网)第三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Joseph Goebbels)有认真记日记的习惯。1941年1月的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4万人已经解决了,还有6万。"这两个简单的数字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大屠杀。1940年,德国医生和护理人员开始有系统地杀害残疾人和有心理疾病的人。他们被送进毒气室或被药物致死,还有人被活活饿死。1939年9月德国进入战争状态,自此,残疾人和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被视为"累赘",因此必须从这个国家"消失"。

"美好地死去"

Euthanasie in Bayern zur NS-Zeit

成批的病人被送往死亡营

"纳粹执政时期在德国统治的地区,自1939年开始共有大约30万人在'安乐死'的名义下被谋杀。"慕尼黑大学的医学历史学家霍恩多夫(Gerrit Hohendorf)介绍说,他刚刚出版了一本有关德国安乐死历史和伦理的专著《以死亡解脱痛苦》。德语中的安乐死(Euthanasie)这个词意思是"无痛苦的、美好的死亡"。

纳粹体制下的所谓"安乐死"也被称为"T4行动",是一种残酷无情、毫无怜悯的谋杀。对象是被纳粹视为"无用"的群体,或被医生归为"没有治愈希望"的人,他们就这样被判了死刑。"这些人包括有心理疾病和精神残障的人、被特殊管教的青少年、社会交往有困难的人,在战争最后几年里,还有许多身体患重病人,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强制劳工。"霍恩多夫介绍说。

"消灭无价值的生命"

1920年,由心理医生霍赫(Alfred Hoche)和法学家宾丁(Karl Binding)撰写的《允许消灭无价值生命》(Die Freigabe der Vernichtung lebensunwerten Lebens)一书在德国出版。该书成为纳粹实行大屠杀的理论和意识形态铺垫。"宾丁提出了'出于同情共谋杀人无罪论',并找出了适用的群体,首先是那些因重病主动要求结束生命的人。"心理学家和治疗师温德(Michael Wunder)回顾了这段历史,他是德国伦理理事会的成员。

Schloss Grafeneck

Grafeneck城堡:1万多名精神病人被送进毒气室

宾丁和霍赫还提出了另一个群体,即因疾病无法表达自己意愿,包括死亡意愿的人。"是否存在这样的生命,……其延续对于本人和社会长期看失去了任何价值?"宾丁在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他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仅出于同情心,也应该结束这些"无价值的生命"。两位作者对安乐死对象的定义是那些自愿结束自己生命,以及无法表达自己意愿的人。"有关安乐死的讨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柄双刃剑。"温德认为:"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现代的议题,一本十分现代的书,其争议性至今不减。"然而问题是,谁将做出决定,判断一个个体生命是否还"有价值"?在纳粹统治时期,医生就掌握了生杀予夺的权力,其后果是残酷的。

历史责任

"关键在于,当人们逾越界限,把判断一个人的生命是否还有价值的责任和可能交给医生的时候,就制造了一个倾斜的层面。"霍恩多夫警告人们必须时刻不忘谨慎和责任。"当人们想帮助一个人自杀或主动杀死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这样做,那时就有了不应该再延续这个生命的理由和动机。"数十万人在纳粹统治下在"安乐死"的外衣下被屠杀的事实今天仍在警示人们,必须以特殊的敏感和责任对待这个安乐死议题。

作者:Marc von Lüpke 编译:叶宣

责编: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