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中国政府减税政策叫好不叫座

2017年7月4日

中国的税率表面上看并不高,所以也难为了中国政府,想要再大幅度的减税,几无可能。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中国的企业家还是中国的老百姓,都觉得税收负担很重,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解?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沈凌为您解答缘由。

https://p.dw.com/p/2fsR3
China Währung 100 Yuan Banknoten in Schanghai
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中文网)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大肆宣传说为老百姓减税费一万亿元,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因为大家都知道,最近全世界都在看美国新总统的财政政策,这个大嘴巴说要减税,说了半天还没减,怎么中国政府再一次悄悄地就"弯道超车"了吗?

我仔细看了一下政府的减税费清单,林林总总差不多有三十项,一共估算起来有一万亿元。但是其中不少并非政府收费,所以它的减少,实际上是政府在"慷企业的慨",比如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这就不是一个政府的收费,因为中国的手机营运商早就企业化,中国移动还是香港上市公司。虽然我也很希望能够取消这样的企业收费,减少手机通讯费用,但是政府从政企分开的原有改革道路上退回去,重新依靠命令经济的方式损害企业定价自主权,我觉得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况且市场竞争本身就会纠正不合理的定价,并不需要政府修正,比如我的手机早就使用了全国漫游免费的套餐,政府命令取消一个早就不存在的名义上的企业收费项目,正所谓"口惠而实不至"。

当然,清单中列明的减税费项目主要还是政府性收费,其中费多税少。大量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被清理整顿,这是一个好事情。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种税收制度的结构性调整,是"减费增税"而不是"减税"。

比如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这个收费项目,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处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的支出占到地方政府开支的比例越来越高。尽管现在这种"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的收费项目在地方政府的收入中占比越来越小,但是毕竟开支还是在真实的增长中。取消了一种收费项目,必定需要用过其它的渠道加以弥补。如果能够通过更加透明严格的税的办法征收,或许可以减少一定的征收成本,但是整体而言,其减税(费)的效果是没有的。

当前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其总量达到了15万亿元的规模。1万亿元,即便全部来自于政府的税收收入的减少,也不过是占了整体财政收入的7%,对于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并不大。而且这还是名义上的。在中国的实际经济生活中,各种减免税手段很多,征收的弹性很大。如果名义上有7%的减税,而地方征税机构减少一些相应的原有减免税政策,征税的手段紧一点,想要维持原来的实际征税额度并不是难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没有人可以监管政府的有形之手,想要减税难上加难。回顾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超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二十年前的10%到现在的22%,翻了一番还多。

所以说,同样是寄希望于减税在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和美国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美国的基本经济体制已经建成,政府想要减税或者增加税收,都受制于议会,他们主要花费的精力就是在如何说服国会降低税率上。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在约束政府开支上的作用力很弱,政府主要依赖于自我约束。这样一来,增税容易减税难,就比美国经济多了一层独特的意义。如果政府不能控制支出,不能减少本身的规模,不能约束自己那只伸向市场的有形之手,想要简单地依靠减少某些名义上的税费项目和税率来刺激经济,无异于天方夜谭。

对于中国政府的期待,与其说希望它减税,不如说希望它完成它本应该完成的任务,来得更加切合实际。

随着经济增长,中国老百姓也越来越不安分。以一些经济学家为代表,居然振振有词想看政府的账本,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蒋洪教授,就说等"阳光财政"等白了头。这是一个很重要而且积极的变化。因为中国人一向来把政府看作"父母",所以才有"父母官"这一说。既然是父母,一般做子女的就不太好意思去查账,相信父母总是会把好东西留给子女的。但是现在既然疑心日重,想要看看父母账本了,就说明彼此之间的角色关系在慢慢的转变。

既然老百姓决心来查账了,我们就有必要慢慢的掀开账本的一角来。这还没怎么查,马上有官员站出来叫穷:我们的财政负担真的很低啊,比比美国老大哥,人家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30%,而德国这个共产主义发源地国家,居然达到了50%左右,而我们中国,刚才的数据显示:才22%!所以,老百姓真的不应该叫苦。也因此,基本没有大幅度减税的基础。

China Dr. Shen Ling
作者沈凌图像来源: privat

不过这样的比较并非"负担"的比较,老百姓在意的未必是你收了多少钱,而是你这收上去的钱,有多少是花在了老百姓身上,又有多少没有花在老百姓身上。那些没有花在老百姓身上的财政开支,才能被称为"负担"。

我们可以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稍稍分析一下,比如教育开支,如果是全部被用到了学校学生身上,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并不是一种"负担"。现在中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大约4%,德国和美国都大约在5%左右,看上去我们的收费小于德国美国。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教育结果是:德国实现了世界上极为少见的全面免费教育,交完那个5%以后,德国公民从幼儿园到大学一律免费,并且德国大学的免费大门甚至对全世界学生敞开。而同样5%的支出,美国公立大学仅仅对本地人接近免费。到了中国,公立大学对本国人的收费水平,约占中国人均GDP的10%,还不如去德国念大学便宜!收了钱没有办好事,这才是当前中国并不高(22%)的税收水平下,老百姓企业家都同时感觉到"负担"沉重的原因所在。

本届政府上台以后,出的政策不少,实际效果欠佳,归根结底,是因为力气没有用在改用的地方。实实在在地改进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远比花里胡哨地减税免费好得多!

作者沈凌是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经济系。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