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河南储户维权与中国模式的未来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15.07.2022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客座评论:河南储户维权与中国模式的未来

围绕河南储户维权所暴露的种种,说明中国一个时代已经在结束,六四镇压后那种用允许人们发财致富,靠钱换取社会支持,维系稳定的中国模式已经很难为继。

China Protest vor der Volksbank von Zhengzhou

在郑州举行抗议活动的村镇银行储户

(德国之声中文网)自去岁河南郑州大水,因官方处理失当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引发中国国内各界甚至全球关注之后,两三个月来,河南又再次成为国内外舆论的关注点:自四月起,因河南几个村镇银行拒绝客户的正常提款,,客户就此展开维权,受到官方的严酷打压,举国哗然。

这个事件,看上去与这些年层出不穷的维权事件大体相同,但细察起来,其中却有些重要的信息值得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这场疫情期间在中原大地爆发的群体事件,也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中国的政经现况及中国的未来有所帮助。

清零抗疫、经济下行与集资机构的暴雷

因官方实施严酷的清零抗疫政策,中国大批城市近来连续采取隔离封城,加之一些反复无常,打压民企的粗暴政策,国际经贸环境不佳,造成中国的经济活动严重凋敝,更加强化了疫情前本已因劳动力成本抬升,人口老化,产业转移,中美贸易战,创新不足等各种因素累加造就的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几十年来权钱交换,滥发货币,杠杆拉动,房地产权重过重,内需不足等因素造成的经济结构的扭曲开始逐渐显露出其严重的负面后果。一些举足轻重的房地产企业如恒大等陆续出现危机,几近破产。这些都进一步显示出过去三十多年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续有各种金融事件屡屡见诸报道,两三年来,一批曾经有政府担保的B2B 集资公司平台陆续倒闭,给普通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此次,河南村镇银行拒绝存户提款,牵涉数百亿元几十万存户,引发抗议。造成这种事态的成因多种,这种本是服务于地方农业发展的地方小金融机构,借助网络走向全国,超出其业务范畴,与其他银行野蛮竞争,以超高回报率来吸引民间存款,再投资到回报率稍高的产业如房地产上,转身再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给储户一些回报,借此继续吸金,直致链条断裂;要么内外犯罪人员相结合,将资金非法挪用,导致无法正常兑现、运营……说到底这些与导致B2B集资平台崩塌的逻辑是大体一致的。这种游戏以往能玩得下去的条件是经济处于高增长期,市场资金流量大,玩家可腾挪的空间也大,出了事政府也有较强的救助补漏的能力,故过去二三十年,银行危机破产的现象也曾出现过,但整体上没有影响大局。

但当下因经济放缓,房地产业的凋敝、停滞,无法偿还的不良贷款激增,这些用储户资金出贷而收不回投资的项目会多有,再加上对未来预期不佳,会刺激某些人非法挪用,私人转移偷取银行资金的念头,这种种导致储户存款无法收回,甚至银行破产的概率就会增大。且因快速增长不再,土地财政日渐枯竭,作为地方政府白手套的城投公司也获利有限,地方政府的经济协调能力也弱化,加上这几年疫情坐吃山空,一旦出现金融平台或是银行倒闭导致群众不满抗议这类情况,地方官员就会更偏好选择动用武力解决问题,强行镇压平息抗议、骚动。

高科技维稳与政权合法性危机                                        

事实上,下一步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危机因素只会大规模增加,像河南村镇银行拒付储户存款这类问题可能会更普遍,成为经济与社会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之一,社会不满的一个导火索。以往,即便是储户、小额储蓄投资者积累的资产因银行或投资机构使用不良或恶意转移化为乌有,但因有普遍增长的预期,在政府的维稳压力下,如果再获得部分的补偿,许多受损者最后可能也只是吞咽苦果,再图他谋,重新积攒财富。但中国的黄金高增长期一去不返,机会越来越少,失业的危险越来越大,人们担心今后的日子可能会更加困难,加之进入老龄化的人逐渐增多,考虑到所需的医疗、养老上的费用甚多,股市不佳,投资渠道狭窄,购买房产进行财富保值、增值的可能又因房地产业前途的暗淡、不确定而让人们谨慎,凡此种种,让许多人一方面日渐握紧过去辛苦积攒下的钱财;另一方面更急迫地想抓住一切机会,捞取一把,增加自己的安全感。这类村镇银行提供的带有极强欺骗性的高回报率承诺的投资机会就是迎合了这种心理。但如果一旦出现投资非正常的损失,受损者维权冲动就会更加强烈。此外,如何应对这类危机包括其他因物价高涨、失业、环境灾难等因素引发的经济社会政治的并发危机,想必也会是一个越来越让各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感到焦虑的重要议题。人们或许都记得,清政府是从四川保路运动开始走向崩塌,那场运动也是社会各界,乡绅们为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而战,尽管当下中共政府的国家能力与当时的满清政府不能一概而论,一些社会与国际状态也不能类比,但这类事件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的风险,肯定也一直是在执政集团的明确意识之中的。

传统上,官方维稳常常采用的是经济与镇压两手,“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币解决”,在成本不甚太高的情况下,能赎买就赎买——近日,河南官方出面开始垫付有限小额度储户存款,就是这种手段在此事件上的一种继续;此外,使用正式的警察、武警,混杂着动用外部黑恶势力,用来镇压各种权益受损而表达不满的群众。动用后者,官方可以不必承担任何责任,退居幕后让其放手干“脏活”,打人恫吓甚至杀人,制造恐惧,达成维稳吓退民众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政府高度控制的社会中黑社会却大肆泛滥,屡压不止的原因之一。因为黑社会往往是官方“白社会”的另一种表现,工具。此次河南储户维权事件中,7月10日,河南官方动用大批警力,同时在许多来历不明的白衣人、黑衣人协同下大打出手,镇压抗议的维权储户,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最新例证。这种镇压方式尽管从整体上减少了政府的维稳成本,但也往往让其付出沉重的合法性代价,且随着政府可支配的资源的削减,如何用更新、更有效的技术维稳就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也是因此,或许正如许多人猜测的,此次疫情中官方大规模动用信息技术对人员的流动与集聚进行控制,显然不是仅局限于防疫,而是一种未来新型的全方位社会控制维稳的预演。而在河南村镇储蓄银行储户维权事件中,我们已瞥到了这种做法的雏形。自四、五月起,因银行内部人员犯法行为被披露,陆续爆发储户希望拿回自己的存款遭拒,引发储户维权。而自那时起, 就陆续有各类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不断披露出一些储户因交换相关维权信息或参与维权活动而自己的健康码被无端转红的报道。这是这些年中国官方在社会控制上大规模应用信息技术,如人脸识别,行为、声音信息监控后的继续,借助疫情在控制在技术上的新升级,中国政府试图借助这类信息技术,更大更全面地提升、强化其控制能力。一种全新的信息极权社会运作逐渐形成,落实。虽然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反弹下,6月22日河南官方声明以滥用职权、公民个人信息的名义处理了几位相关官员,但随后却依旧有类似的健康码因维权转红的消息陆续披露。可见,这种没有监督、制约的权力是不可能真正尊重公民的权利,放弃有利于自己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的,那种处理,不外乎是一种掩饰、应付社会舆论的临时公关举措。更何况,可以想见,像河南村镇银行这类案件中,从银行的开办到运营,这背后官员与不法商人的利益链一定缠绕不清的,不会那么简单。因此,强势压制、尽快用各种人力与技术手段平抑这种抗议,就地方官员来讲也是性命攸关之事。

“中国梦”梦断与“李克强,查河南”

这次河南村镇银行拒付事件影响广泛,但就经济方面看,笔者并不认为此事件会引发什么全局性的金融与社会动荡,基本上,这次事件依然在中国官方可控范围之内,涉及金额有限,虽牵涉全国各地储户,但地方政府当可解决。只有当这类现象与能造成整体金融危机的更大的金融机构的活动相连、金融数额更大时,才可能会引发全局性的连锁反应。

不过,这次事件造成的对官方合法性的伤害却远比地方银行的经济损失要大很多。因为,这事件与那些B2B的金融融资平台相比更恶劣,因为这毕竟是银行,经合法注册,由国家相关法令认可的银行、信用社;对银行来讲,其信用一定意义上讲是与地方政府、国家的信用相关的,这在中国这样的政府无所不能的国家尤其如此。国家有监督职责,银行的信用是银行的最重要的资产。而在没有宣布破产的情况下银行拒付,让储户不明不白失去自己的财富,使得几十万储户对银行的愤怒不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不转到针对政府上来。更何况,在清零不断,经济急剧下滑,社会不满攀升的时刻,这场维权所具有的影响就更不会止于地方,具有全国的某些指标性。

这其中,在笔者看来,最具象征性,传递的信息意味深长的是维权储户打出的几个标语。首先,“反对河南政府腐败、暴力”,这简单明了,说明维权存户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政治机理还是有认识的。 “没有存款,就没有人权”,这话如果只是就如果存款无法讨回,证明中国没有人权这一点上是可以成立,但就一般意义上讲,倒是应该反过来说:没有人权,就没有存款。因为之所以出这类事,说到底是因为中国人权无法保障,司法不独立才会发生的。人权得不到保障,即便是有存款也许都会被没收,而有存款,一般来讲并不见得就一定有人权。

至于,“中国梦梦断河南”、“李克强、查河南”以及再次举起的毛的画像等,则具有更强烈的普遍性政治意涵。我们知道,自习近平上台,“中国梦”是他提出的标志性的执政口号,“中国梦”被官方大肆宣传,成为习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这个口号,除了在一些具有自由化倾向的知识分子、官员及企业家那里从一开始就受到某种讥讽批评外,在相当一段时期,曾经被大众中很多人接受,是习氏最重要的政治标牌之一,进行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整合与动员的口号工具。但近些年,随这个口号的高度意识形态化,且随各方局面的恶化,民众自身的生活不见改善且有恶化,外部国际环境不利因素增加,人们觉得这口号日渐苍白枯燥,对其无感甚至厌倦。此次公开喊出“中国梦梦断河南”,表面上似乎尚没有全然抛弃这个口号,也有借此口号压中央尤其是习出面摆平此事的用意,但如果从另一方面看,这个口号喊出,也说明民间开始对习的口号治国,意识形态挂帅的不满与讽刺也在到达新阶段,河南“中国梦”梦断,那整个中国的“中国梦”是否也要到梦醒时分了呢? 中国的普通人只想正常生活,基本的权利、财产能有所保障,这是他们真正梦想,不需要这种“梦”来催梦!因此,这口号中传递的对习近平的不满也是可以显见的。 

而这其实可以从另外一个标语“李克强,查河南”得到佐证。去年河南大水,习近平迟迟不去河南慰问视察,让河南甚至是整个中国人都极其不满,倒是李克强后来有低调的河南之行,光脚踏水的照片在网络上传播,也许是因此前例,此番才会出现这样的口号。但不管如何,在今日中国习近平已经被官方宣传为当世最英明伟大爱民的领袖之时,人们本应该高呼当今圣上“习近平,查河南”,却去呼喊已成弱相、根本没有什么查处地方官员权力的李克强,想来习、李二人在人们的眼中的印象已经有所更换,李成了爱民的总理,而习则演变为是一个高高在上远离人们疾苦一心只在“清零”、连任的“皇上”。人们这种心理的变迁当事人是否清楚,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会否引发某种政治上的后果?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继续观察的。

延伸阅读——專訪:河南維穩鎮壓突顯中國地方治理瓶頸

一叶知秋,人们常用来形容因对某些细小或局部的变故的感知了解、预见到未来重要事变、趋势的来临。河南村镇银行储户维权事件是否会是这样一个事件呢?自习近平执政后,因十来来对公民社会包括当初二十一世纪初方兴未艾的维权运动的打压,对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现代公民文化形成有很大益处的维权运动日渐衰竭,逐渐沉寂。但事实上,正如这个事件所标志的,只要有社会不公,公民权利利益受损,维权运动是不可能被彻底消除的。除非中国彻底转向成为朝鲜、文革式的极权社会,不再有市场经济,否则中国就依然需要法律,尽管艰难,公民就依然会依据各种现行的法律规制不断地为自身的利益与官方或与官方有各种关联的各种利益集团进行博弈,且努力改变不合理的规章法律。

如果回到毛时代

谈及此,就需要谈及在这场维权中出现的毛的画像,毛的话语要素等这在过去的类似活动中也多有出现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打着毛的旗号依然具有官方允许的某种合法性,可以为维权活动获得更多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确实有许多感到无助、忍无可忍而参与维权的人们对毛时代有所怀恋,认为那时代没有如此多的贪官污吏,黑霸势力。这里我们且不去谈倒底毛时代是否是像这些人们想象的那样平等,官僚是否那样清廉,人们真的享有权利的问题。我们只想提及一个与此次维权事件直接相关的现象:那就是,毛时代人们包括这些打出毛画像的河南维权储户是无法具有今天他们所有的财富的,那时一家有几百元的存款或许都是大户了!是因为放弃毛的“穷过渡”,搞改革,发展市场经济,才有了今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储户的财富,换在毛时代,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因此被当成资产阶级打倒批臭甚至生命不保。今天出现的这些问题,是改革不彻底,改革模式不健康,失衡导致的,这并不能证明毛是对的。如果真回到毛,他们可能就不止失去这些钱财,甚至还有可能失去房子,车子一切其他财产!为了避免出现这些丑恶、腐败的不良现象,中国需要的是给与人民选择的权利,法治与新闻的独立。也正是因此,网上传播的一篇毛派代表之一张宏良指斥这次河南地方政府动用黑社会毒打镇压储户维权的行为是法西斯化,我们可以就这点非常赞同他,而为了捍卫各种包括他这种意见在内的不同意见,中国需要的是新闻自由。但如果真回到毛时代,变成只允许毛派一种观点,不允许其他与其不同观点的人讲话,不知张是否也会同意?为中国未来的和谐与正义,不仅需要制度上的改革,也需要包括像那些打出毛画像的维权储户的维权民众自身的观念也需更新与解放,他们可以高举毛的旗帜 ,喜欢毛,但要允许他人不喜欢毛,反对毛的观点,如此,这些河南维权存户的维权意识就真正得到提升,迈入了现代,这样的人多起来,中国人才会有一种现代的权利文化意识,走出恶性循环。

像近些年一系列事件所展现的一样,围绕河南储户维权所暴露的种种,说明中国一个时代已经在结束,六四镇压后那种用允许人们发财致富,靠钱换取社会支持,维系稳定的中国模式已经很难为继。中国人希望创造怎样的制度环境来保护自己的财产,自由,这是中国人必须思考回答的课题,而我相信,这种维权抗议,会从具体的层次帮助中国人的权利意识觉醒,有助于公民文化的建设,从底层向上,推动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中国。

中国河南储户维权现场爆发冲突


     

张伦:长期观察中国问题的政治学者,法国赛尔奇-巴黎大学教授,Agora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与未来“网站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