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当蒙古乐遇上交响乐——专访作曲家蒙柯卓兰

安静2015年9月21日

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内蒙古作曲家蒙柯卓兰接受德国之声委约为本年度贝多芬音乐节创作新曲,她的乐队和联邦青年交响乐团本周的首演将成为此次音乐节的一大亮点。

https://p.dw.com/p/1GZvX
China Zulan Komponistin
图像来源: DW/A. Feilcke

德国之声:您曾经在法国留学,所以这应该不是您第一次来德国了吧?

蒙柯卓兰:没错,留学期间杜塞尔多夫音乐学院也演奏过我的作品。

德国之声:相比和法国或者中国音乐人的合作,和德国乐团合作有何不同?

蒙柯卓兰:跟德国人合作特别舒服,因为德国人非常严谨,所以合作的时候一般不会有特别的意外发生,整个流程都是按部就班的,很舒心。

德国之声:联邦青年交响乐团今年夏天在北京演出时,您和他们一起排练过,感觉如何?

蒙柯卓兰: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排练过一次。这也是我第一次跟这么多人一起排练,我感到很惊讶,因为他们对我而言都很年轻,但是他们乐队的整合力和声音的合作,在第一次合作时就能呈现这样的状态让人很不可思议。他们的声音很和谐,有很强的凝聚力。他们也很认真,有不少问题都会来问我。也尽可能地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还会和我沟通讨论怎样演奏更好。

China Zulan Komponistin
蒙柯卓兰和德国音乐人讨论曲目图像来源: DW/A. Feilcke

德国之声:您和您的乐队"蒙古症"以及联邦青年交响乐团将于周五合作首演您的新曲"Amila",现在心情怎么样?

蒙柯卓兰:我很紧张。还有四天即将演出,我们今天才会对这首曲子进行第一次彩排。因为这次和德国之声、贝多芬音乐节的创作可以说是颇为大胆的举动。因为我们乐队的成员都是传统音乐的演奏者,其实传统音乐演奏和交响乐合作并不常见,也很少人创作这样的作品。因为传统音乐在音准、发音以及演奏和呈现的方式跟西方乐器的精准度都截然不同。所以将两者结合并不简单,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试验性作品,而且它将有一个标志性的功能,去诠释:音乐是什么。极富作曲技法的西方音乐跟传统民间音乐结合会有什么效果,我也很期待。

德国之声:"Amila"是什么意思?

蒙柯卓兰:Amila是我儿子的名字,是"在火中重生"的意思。蒙古族的萨满教和佛教都会用到这个词,有开光和给予生命的意思。我觉得,这次受德国之声委约创作和我们合作的大胆尝试用这个名字比较贴切,因为它就好像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体。

蒙柯卓兰自幼学习古典音乐,曾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及大学攻读作曲专业,师从唐建平。后赴法国留学,在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取得高级作曲家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