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用金钱换职工的忠诚 | 媒体看中国 | DW | 04.07.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企用金钱换职工的忠诚

日资、台资等在中国的外资企业频繁爆发工潮,公众注意到,欧洲在中国的企业则相对稳定。为中国工人争取权益的非政府组织香港劳工通讯也指出,"总的来说,欧洲在华企业的工资、补贴和劳动条件优于其它企业"。《经济周刊》以德国一些在华企业为例,介绍了它们与日本、台湾等亚洲企业的不同做法:

"与日本人或台湾人相反,只有少数德国企业聘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工,例如在为汽车生产碟形弹簧的德国慕贝尔公司中,只有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工人,厂区内没有中国通常都有的工人集体宿舍。而为苹果公司提供部件的台湾企业富士康不把工作和私人生活分开,这正是十名工人跳楼死亡的原因之一。在富士康、至少六名工人同住一间宿舍,拥挤使人失去私人活动空间,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德国人在中国的管理风格也与其它亚洲国家竞争对手不同。过去几年,大众、西门子等公司集团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型企业坚决安排当地人士进入领导阶层。现在许多企业的最高层甚至大多是中国人,这样大大有利于与职工交流。而发生丑闻的富士康的中级管理层中就有七千名台湾人,尽管台湾人与大陆人没有语言障碍,但他们很难相处。

德国模式:循规蹈矩

当然,德国企业至今没有成为罢工目标,也因为它们实际用金钱买来了职工的忠诚。德国外贸商会专家估计,德国企业的工资比亚洲企业高10%。慕贝尔工厂所在的上海周边地区,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970元,但每周工作40小时,经理至少发给工人1320元。按照德国模式,工人的加班时间记入工时帐户,工人既可以领取加班费,也可以自由支配这些时间。而台湾和日本企业很少有这样的模式。实际上中国发生罢工,往往是企业违法压低加班费的缘故。

德国在华企业没有受到工潮波及,也因为它们即使在外国也保持着极端循规蹈矩和听命政府的癖好,也因此往往受人嘲笑。例如德国企业大多如实交纳工人的社会保险金。法定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加起来占企业工资支出的45%。"

至于德国在华企业能否长久保持劳资关系稳定,现在还很难说。《经济周刊》引用专家们的看法说,随着今后其它行业的工人罢工,整体工资水平必将上升:

"为防止发生群体性社会动荡,中国政府将不惜代价,这样就为提升工资起到了推动作用,工人的工资袋中也会有更多的金钱。一些专家认为,德国在华企业的工资继续上升是合理现象。香港德鑫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说,'毕竟这些企业在2009危机之年也获得了很大的赢利,但德国母公司常常阻止提高工资'。"

编译:王羊

责编:乐然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