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之声评论

Peter Philipp2008年9月5日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德国国内,即使是犹太人也很难在批评以色列的时候不面临被指控为“反犹太”的危险。德国之声主任记者彼得.菲利普评论如下

https://p.dw.com/p/FBzD
图像来源: DW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冲突的敌对方比中东冲突的敌对方更为敏感。按照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的座右铭"只要你不和我站在一起,那你就是和我的敌人站在一起",批评意见被谴责成是对敌对方的支持,因而,愿意从建设性角度看待批评的愿望也便倾向于零。

但一旦涉及以色列,整个事情便更形复杂,因为,这个犹太国家的政界、尤其是它在国外的同情者使用的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致命打击-论点":对以色列政治的批评是"反犹太复国主义",是对以色列的拒绝,因而与"反犹主义"如出一辙。

Phillipp_Peter_1.jpg

在此问题上,美国政治学者约翰.迈尔斯海默和斯蒂芬.瓦尔特在2006年就曾饱尝苦水。当时,两人出版了一本题为"以色列利益集团"的书。该书指出,政治家、科学家和新闻记者们就因"致命打击-论点"而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不过,谁要是以为这种事情只见于美国,那便大错特错。其实,在德国,此类事件也并非凤毛麟角。新近便又新添一桩:科隆地方法院必须作出裁定,犹太作者亨利克.布罗德是否可以指控已故"在德犹太人中央委员会"主席之女艾弗林.赫希特-加林斯基传播反犹太复国主义和反犹主义。

这难道不是一位德国法官的"梦想"吗:有权在一个德国法院里做出裁决,是否允许一名犹太人将另一名犹太人称作反犹主义者?多年前,法兰克福一家法院在涉及布罗德和一名犹太出版人的另一桩案子里曾裁定,这样的指控本身并不受罚。而此次,初看之下,科隆法院似乎作出了相当智慧的裁决:此类指控是严重的人身攻击,因此不得重复,-除非,当事人能拿出充足的证据。

然而,拿出充足的证据并不是布罗德的风格。这位前左翼明星写手早已成了布什和以色列的咄咄逼人的和坚定的支持者,成了伊斯兰的不共戴天的抨击者。而他使用的便是毫不留情的手段。若不能在脱口秀或商营媒体上攻击到某人,他便会在自己的互联网页上,尤其是在"好人轴心"上对之示以颜色。"好人轴心"是布罗德主持的一个互联网站。该网站的主旨似乎是维也纳市长卡尔.吕格尔一句名言的翻版。那位自认的反犹人士曾在19世纪末叶宣称:"谁是犹太人,由我说了算"。在"好人轴心"那里便是:"谁是反犹人士,由我们说了算"。

在德国历史和犹太大屠杀的背景下,这是一种至为有效的武器,用以让以色列的批评者沉默,即使批评者们只是重复了在以色列国内也能听到的那些往往更为尖锐的批评。

当然,德国也有反犹太主义者。但多数德国人如今早已对那些种族主义的疯狂嗤之以鼻。不过,人们也越来越不愿意仅仅因为曾有过的那段历史而简单认同以色列的政策。然而,一旦提出批评,当事人就会面临被布罗德及其同伙盯上的危险。布罗德一类不害怕打官司,而某些人却会因为不愿受不可避免的口笔战之累以及诉讼费用而退避三舍。

布罗德越来越频繁地与其他犹太人较上劲,可能已经是他的系统战略,因为,如果他能够成功地迫使犹太人沉默,那么,非犹太人当然更加会避免批评以色列。

数年前,布罗德尚曾指控德国司法系统仍未脱离纳粹司法的传统,而现在,他却借助德国司法。这岂非一种讽刺?但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布罗德和他的朋友们可以不受阻碍地传播他们的"真相",-例如宣称:加沙地带的居民生活根本就挺好。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