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批判并行 | 经济 | DW | 21.12.2010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经济

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批判并行

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BASF)首席执行官贺斌杰(J. Hambrecht)今年七月中旬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会见时,代表德国企业提出了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满。而巴斯夫只是众多投资与批判并行的德国企业之一。

巴斯夫BASF首席执行官贺斌杰(Jürgen Hambrecht)

巴斯夫BASF首席执行官贺斌杰(Jürgen Hambrecht)

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热情高涨

据美国咨询公司科尔尼一份报告显示,全球企业2011年继续将中国视为投资地首选。而这一趋势从2002年开始就没有改变过。其中德国公司的投资也逐渐占有更大的比重,特别是自从中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外资企业在中国成立全资公司以来,德国企业的投资热情逐渐高涨。

德国科隆市德中经济联合会的秘书长吴斐(Rainer Gehnen)表示: “我觉得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有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直接投资。单从统计数字上来说,每两天就有一个德国全资企业在中国注册成立。根据过去几年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德国企业对中国投资项目的收益能力非常满意,德国制造类企业平均4年后就能收回在中国投资的成本。”

大人物会见大企业

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盈利能力颇有信心的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过程中并非十分满意。特别是一些投资额大的公司有机会也有勇气向中国最高领导层提出改进意见。巴斯夫化工的首席执行官贺斌杰于今年8月中旬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际,在一次共同的会谈中向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中国应该允许外国企业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不应该强迫德国企业为在中国获得投资许可开放自主产权。当时多家媒体报道,贺斌杰提出意见的态度相当直接,指出中国的做法“不符合我们对合作伙伴关系的设想。”

巴斯夫中国区总裁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认为其公司领导人贺斌杰这番话属于中德经济合作中积极的一面,他说:“我觉得媒体对贺斌杰当时说的这番话做了过份夸张的评价,贺先生当时是以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主席的身份代表德国经济界的广泛利益说这些话的,他们当然有一些批评性的意见,也有关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吸引德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一些建议。这完全是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清楚表明的立场。我认为,一种良好的伙伴关系在实质上也包括这种互相把批评性的意见拿到桌面上来,并通过对话讨论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中国制造”和“中国人制造”

而当时德国企业代表与温家宝讨论的话题不仅仅是关于德国企业在获取投资许可时所面临的问题,其中更是包括已经在中国投资生产的企业在参加政府公开竞标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正如吴斐所说:“现实情况是,哪怕一些德国企业在中国参与公开招标的产品完全是在中国制造的,他们在招标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招标方在这里要求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人制造。这当然是值得批评的一种歧视性政策。我们不希望招标方将竞标方是否是中国公司的这一事实作为评判其竞标方案的标准。”

由于中国政府在公共项目招标的过程中强调优先考虑有“自主创新”的企业,招来许多德国企业的不满,像巴斯夫或者西门子这样的公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德国中小企业的代表,吴斐说:“我听到的是许多德国企业对此的评价,而这不是几家之言,也不是只有像西门子或者巴斯夫这样的大型企业的意见。他们的话当然都被写在报纸上,但是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德国中小型企业反映,他们在中国参与公开招标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有压力迫使他们必须过份地转让知识产权。”

从对话到转变

而能够有机会直接在中国总理面前表达自己意见的德国企业也只有像巴斯夫,西门子这样的大型投资者。随着巴斯夫这次在中国追加投资10亿美元,他们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又得到机会直接与中国高层展开对话。对于巴斯夫中国区总裁薄睦乐来说,从对话到实际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转变是双向的。他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什么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些问题也不是全新的。中国和德国已经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对话,在此过程中双方都聆听了对方的意见。因此我充满信心的相信,对话双方能够找到令各自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而且在关于中国公司进入欧洲的问题上,也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政治界以及工业界的直接对话来推动解决问题的进程。”

作者:馨月
责编: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