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李克强经济学”之惑

2013年7月10日

习李新政面对经济发展大幅放缓,一反常态拒绝让政府出手全面干预市场的做法催生了一个新的热词“李克强经济学”。而在德国经济学者看来,“李克强经济学”的说法还并不成熟,甚至有炒作的元素。

https://p.dw.com/p/195CZ
China's newly elected Premier Li Keqiang is seen through a video camera during a news conference after the closing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March 17, 2013. REUTERS/Jason Lee (CHINA - Tags: POLITICS)
Li Keqiang neuer Ministerpräsident China图像来源: 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趋势日益明显。周三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数据超乎预料,呈现出罕见的"双降"趋势。海关总署公布的消息显示,中国6月份出口额17个月以来首次下降,降幅为3.1%。而分析人士之前预期出口额会以大约4%的速度增长。同时,当月进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7%,而经济专家原本对此预期值为8%。路透社援引中国海关总署报道称,境外需求疲软、劳资上涨和人民币继续走强让企业失去信心。海关总署的一名发言人表示,中国第三季度的出口形势也并不乐观。

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愈发能够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新一届政府致力于实现经济转型,不惜以经济增速放缓为代价。之前,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至少需要大约7%的增长率才能维持社会稳定。而最近宏观调控层的一系列反常之举,让人们看到了"李克强经济学"的主导思路。

由巴克莱资本公司(Barclays Capital)创造的新词"李克强经济学" (Likonomics)正在成为全球解读中国新一轮经济政策中的热词。它被用来形容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首的新一届中国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核心内容包括: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措施,在结构性改革中实行去杠杆化,以短痛换取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德国专家眼中的"李克强经济学"

中国政府在今年6月份爆发的"钱荒"中,采取铁腕治理,不像往常一样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缓解短缺的做法把"李克强经济学"一词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费多丽(Doris Fischer)教授认为,这个来自一个企业咨询公司的词汇更多的是一种"炒作"。但同时,确实能看到中国政府目前用"短痛换取长期利益"的努力。但"李克强经济学"所形容的,只是中国执政党内部改革派的政策路线。费多丽认为,把"李克强新政"上升到经济学的角度"还有些夸张。"因为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位中国经济专家预计:"'李克强经济学'真正的详细内容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有所呈现。"

In this picture taken on March 12, 2012 a Chinese man walks in front of China's Central bank in Beijing, China. Premier Wen Jiabao, China's top economic official, said Tuesday, April 3, 2012, its state-owned banks are monopolies that must be broken up, acknowledging mount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essure to reform an industry whose vast profits are fueling public anger. (Foto: Vincent Thian/AP/dapd)
央行在“钱荒”中的为与不为,催生了“李克强经济学”图像来源: AP/V. Thian

无论如何,习李政府现在已经意识到,当经济发展再度放缓的时候,政府不能再凭着超大型经济刺激政策扭转局势。经济学家费多丽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长的时间内持续疲软的时候,政府是否还能坚持得住?

胡温经济政策并不是"必经之路"

代表新政府经济转型政策的"李克强经济学"其实是和胡温政府经济政策所留下的后遗症作斗争。信贷扩张、过度投资、地方债风险、出口依赖、生态破坏,以及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公与低效,已经成为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沉重代价。而现在,新政府的任务是让中国经济这辆火车向另一个方向前进。

费多丽指出,胡温政府执政时期所走过的路线并不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走过的历程。胡温政府于2008年推出的4万亿刺激政策在诞生的那一天就遭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制定这种经济政策是一种向计划经济的倒退。当时的政策壮大了国有企业的势力范围,并为今天金融体系中的许多弊病埋下了伏笔。费多丽认为,胡温经济政策本质上让政府内部人士能够有机会加强中央政府对许多经济领域的管控。"这也催生了体制内的许多问题。而同时又有一大批人非常懂得如何利用体制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Beschreibung: Doris Fischer ist Professorin für China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n der Universität Würzburg. Datum: 28.02.2013 Copyright: Deutsche Institut für Entwicklungspolitik / 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DIE) via: DW/ Luisa Frey DW Akademie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中国经济学教授费多丽(Doris Fischer)图像来源: DIE

李克强=朱镕基?

中国媒体舆论对一家英国公司发明的这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更是称赞有加。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经济周刊》撰文称:"人们期待着'李克强经济学'将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上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之路。李克强的改革魄力也唤起了人们对朱镕基时代的记忆。"

《中国经济周刊》指出,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一直被认为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领导者,和中国共产党的权力中枢里最具经济眼光的人之一。掌管中国经济的几年间,朱镕基以其惊人的改革魄力和勇气,克服内外部的矛盾和挑战。而当前的李克强和朱镕基一样,都接手了一个过度投资的经济体,都处于一个矛盾和利益冲突极其尖锐和复杂的转型期。

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中国经济学的费多丽看来,李克强和朱镕基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朱镕基在上台以后也尝试通过金融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李克强和朱镕基都知道应该利用经济发展疲软的契机推行改革。

"我在这些方面都能看到两人的类似之处。但'李克强经济学'是否能成功,还并不清楚。因为来自其他利益集团的阻力很大。我认为,朱镕基的政治遗产没有活过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过去5年的经济政策和朱镕基的主张没有多大关系。"

另外,费多丽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背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李克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开表明他属于党内的改革派。由于中国政治体制的不透明,要看清"李克强经济学"的实质,尚有难度。

作者:任琛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