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来自遥远东方的一群人 | 媒体看中国 | DW | 22.03.201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来自遥远东方的一群人

在慕尼黑,中国人已经成为了出手最为阔绰的游客群体。德语媒体近日纷纷关注这个话题,分析中国游客的购物特点,也给出德国商家一些建议。

Chinesische Touristen in München

在慕尼黑观光的中国旅行团

(德国之声中文网)《南德意志报》3月22日的一篇题为"慕尼黑的新宠:中国游客"的文章写道:"一项新研究显示,在德国慕尼黑,平均每名中国游客每天消费513欧元,这远高于阿拉伯人的367欧元。而巴伐利亚商会早在2015年就对他们的消费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当阿拉伯游客平均一天进9家店时,中国游客只进4家。"

研究还显示,这些中国游客购置的并不一定是奢侈品,他们中61%首选的都是"中档价位的商品",比如食品、衣服、香水,还有奶粉等婴儿食品以及家居用品。

"当然不是随便什么牌子的家居用品",文章援引一家慕尼黑百货市场部人士说,中国顾客非常看重德国的品牌产品,特别是那些带有优秀品质认证(Qualitätssiegel)的。一家"双立人"门店的负责人更是表示,中国人过来都是"成袋成袋地"买。很多游客都是提前在智能手机上存下了想要购置商品的照片,很清楚自己要买什么,"通常是几分钟就买了"。

不过,中国游客通常在慕尼黑逗留时间并不多,平均只有大约2天。研究还显示,"自2006年起,来慕尼黑的中国游客每年增长10.8%,但自2015年开始却下滑了0.5%,特别是在2016年秋天慕尼黑购物中心枪击案后,很多游客没有来"。

München Kaufingerstraße Flash-Galerie

慕尼黑的一条购物街

"慕尼黑旅游的贝德克尔(Karin Baedeker)说,中国游客对这类(袭击事件)消息很敏感。……贸易专家们则不愿过度解读那场枪击案对中国游客量下滑的影响,称导致人数减少的是'各种利益互相冲突的结果':更严格的签证流程、中国对海外购置商品征收25%的关税。他们表示,因此对于商家而言,尽快适应顾客群体的需求就格外重要。可以考虑与中国旅行团组织者合作、在店内引入中国通用的支付系统,但最重要的是:接待顾客时友好、礼貌。而欣赏这一点的不只是中国游客。"

巴伐利亚广播电视台(BR)也关注了慕尼黑商会发布的这项研究,题为"来自远东的大把银子"的新闻报道表示,中国人在巴伐利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沟通交流:"44%受访的中国人称,在理解商品标牌和售货员方面有困难。"

报道援引一家皮具店的工作人员说:"一些(中国)人不讲英文,当然很难理解他们在说什么,不过总还是可以靠比划的。"

另一家慕尼黑大型百货商店的经理则这样对BR这样形容中国游客:"不难注意到,他们都是成团来,很容易辨认出来,而且相对于德国人而言嗓门比较大。"这位经理表示,中国游客给其百货商店带来了不错的利润。

"对于想要做出调整、适应中国游客的商家,这项研究也给出建议:在退税单方面提供帮助、使用中国常用的付款系统以及免费的无线网。"

德国N-TV电视台周二同样关注了该话题,其网站发文称,德国商家正在"竞相追求中国游客"。

文章以法兰克福为例,自2012年开始,法兰克福机场就为中国游客提供免费的购物咨询,这项服务很受欢迎。该项目的负责人表示,自那时起,9位工作人员已为成千上万名中国游客提供服务,他们除了在购物时提供咨询外,也在退税、关税等问题上提供帮助。

"不过,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政治动向、国际或者地区危机都对其产生直接影响:依据提供企业咨询的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的一项调查,欧洲大都市巴黎、柏林这样的恐袭事件以及针对中国人更严的签证规定,都抑制了游客在欧洲的消费欲。"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