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经济转型 利人利己 | 媒体看中国 | DW | 01.09.201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经济转型 利人利己

周三的德语报刊,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宏观经济。作为本年度G20峰会的东道主,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

Weltbank schwächt Wachstumsprognose für Weltwirtschaft deutlich ab

2016年2月24日,南通港,工人正在搬运化肥。

(德国之声中文网) 《南德意志报》以"跌跌撞撞的转型"为题,刊文指出,中国目前正深陷于过时的经济结构中,亟待转型。

作者注意到,伴随着经济增长,中国的债务自2008年以来更是急剧攀升,翻了四倍。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债台高筑。"大部分的贷款都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中国现在已经有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铁网络,最大规模的机场,几十座城市近年来正在兴建地铁系统。要是没有这些投资,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肯定要比现在更低。但是,这种状况又能持续多久?即便在中国,寅吃卯粮的增长也是无法持久的。"

"能够确定的一点是,中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在过去数十年中,中国当权者使用暴力以及金钱将其落后的经济现代化。而现在,北京领导层正面临巨大的压力,急需降低债务负担。就在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中国落实深化改革;在8月中旬的一份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建议北京采取措施,实现平衡、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该组织一方面明确赞扬了经济结构转型在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利率市场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内容。另一方面,报告也指出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面临复杂的局面,充满着挑战和波折。"

文章随后盘点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中的内容,指出北京应当降低对信贷的依赖,并促进国有经济的转型,推进私有化。"中国经济必须改革,但是究竟应当如何改革、从何改革?甚至在中国核心领导层,对待这一议题也存在分歧。总理李克强显然明白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呼吁,致力于推进私有经济。但掌揽大权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却并不认可,他认为,对中共有利就是对中国经济有利。潜台词就是:更高比例的国有经济。"

瑞士《经济金融报》刊载了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奇教授(Stephen S. Roach)的客席评论。文章以"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中国制造'"为题,指出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将是一场全球性灾难;而如果中国经济能够成功实现转向,将是莫大的福音。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现在其他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即便是经济增长率达7.4%的印度,却也因为经济总量不及中国,从而无法像中国那样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DW.COM

"不管怎么看,中国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早已告别了两位数时代,但就算中国政府让该国经济过渡到'新常态',全球经济增长依然高度依赖中国。长此以往,这会带来三大后果。"

"首先,持续疲软的中国经济将会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显著影响;如果没有中国因素,全球2016年GDP将只增长1.9%,远低于2.5%的全球性大萧条之红线。其次,如果中国经济真如外界所担心那样出现重着陆,将对全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中国GDP减少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全球GDP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外贸的辐射作用,这一数字还可能扩大到0.3个百分点。"

"如果我们将'重着陆'定义为中国当前6.7%的增长率减半,这就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长率也将下落1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陷入新一波大规模萧条将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随后笔锋一转,讲到了全球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中国的第三种后果,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结果。"如果中国经济能够继续推行转型,降低制造业出口、投资拉动的比重,增加服务业、私人消费的比重,那全球经济都将从中强烈受益。届时,中国的内需将有潜力让其主要外贸伙伴国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就有潜力来拉高全球经济的总体需求,这将大幅扭转当前全球经济疲软的趋势。"

文章随后指出,尽管中国经济今年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相比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主管当局手中依然还有足够的牌可打。"只要中国政府能够在多个维度上维护好其经济政策,同时不丢失其改革的焦点,那当前疲软、脆弱的全球经济就能从中受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成功的中国经济。"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