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转型即机遇 | 媒体看中国 | DW | 13.11.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转型即机遇

德语报刊周五谈到了经济转型期带给中国的机遇,还关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评论报》以"中国的巨大机遇"为题,刊发了一篇由德国教会扶贫组织"为世界提供面包"项目负责人沃尔宁(Claudia Warning)撰写的客席评论。文章指出,1981年80%的中国人口处于赤贫状态,到了2005年这一比例只有20%,但是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清洁的水源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奢侈品。60%的地下水受到了工业排放以及化肥的污染,城市里的雾霾也令人难以忍受,未受污染的食品备受追捧。全国范围内的不安情绪在增长,政府也明白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也许,中国的这种现状也是一种机遇。中国的变革是可能的,人们也希望有变革。我们的许多合作伙伴已经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了这一点。"

作者随后提到了和中国政府机构的一些公益合作项目,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在中国,公民社会的自由活动空间还必须要一点一点地去试探。"就在最近,那里却显现出了控制和限制的迹象,中国的此举可不讨欢迎。其实,基于民众的高支持率,中国政府本可以坦然面对公民社会,并且倾听这些组织会提出怎样的建议、怎样的解决方案。中国有能力、也必须让2亿贫困人口跟上发展的脚步,向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转型。"

Flash-Galerie Karl Marx Haus in Trier

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中国厦门航空公司还打算开辟包机航线,组织中国旅客前往德国特里尔参观马克思故居。

《法兰克福汇报》驻华记者则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回潮。文章以"中国离不开马克思"为题问道:越是富有,真的会越有自由主义倾向么?

对于那些并非党内高官的大多数普通中国人而言,马克思的工人阶级天堂之乌托邦早已死亡。当年,面对中国的贫困,毛泽东曾经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后来在经历了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饥荒后,中国人又感到只有中国可以拯救社会主义。德国一家大型企业董事长曾经说,在巨大的中国,他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共产主义者。在中国的高校,蓄着胡须的画像并不是斯大林,而是鲁迅。在电影院,《小时代》这样的热销片在展现由古驰包、宾利车构成的画面,凸显物质主义。

"相比马克思主义,难道不是毛泽东的思想对中国影响更深?马克思主义难道没有在权力斗争中沦为斗争工具、徒有其表?有些官员开玩笑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无聊透顶'。只要国资持股,中国共产党早已不再反对追求利润。这个曾经立志要消除私有财产的政党,现在甚至也吸收私营企业家入党。和经济界亲近现在变得受欢迎。对于中共而言,企业家不会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写的观点而受怀疑。只有那些资金雄厚、人脉广泛的潜在对手才会被视作威胁。在中国,只有一件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对失去掌控的担忧。"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