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怎样"积极"?何为"稳健"?

2010年12月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政治局会议,对中国2011年的经济方针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政策下,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走向将呈现怎样的局面?

https://p.dw.com/p/QOuT
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图像来源: DW

事实上,今年10月中国央行提高基准利率0.25%,已经发出紧缩货币的调整信号。路透社的报道认为,这一方向现在得到了中国最高层的肯定。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周继中教授对此的解读是:"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是相对于前一阵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言,稳健一点,也就是紧缩一点。这是因为中国面对较严峻的通货膨胀的形势。为抑制通货膨胀,适当收紧货币政策,是有必要的。"

中国面临的两难选择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而不是说"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在周继中教授看来是中国面临了两难的选择:因为"如果太紧缩的话,可能对通货膨胀起到效果,有它好的一面,但它对经济增长釜底抽薪的冷却作用,有可能太过强硬。"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阶段,即告别出口经济,转而朝着以内需推动整体经济增长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首先面对的问题便是怎样拉动内需。而拉动内需,除了财政刺激之外,另一个可动用的机制便是货币刺激。

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就属于财政刺激手段。但在实施了近两年之后,刺激的后劲已经很有限,因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解读为投资规模将仍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点并不难理解,"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启了大量项目,有很多都在建设中,为了不前功尽弃,需要追加后续建设资金,由此,2011年的国家财政政策将出现被动扩张的现象。

货币刺激是拉动内需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不过,中国目前正面临相当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刺激手段还不能开足马力。所以折中而言,在过去比较宽松的状态下,稍微对货币政策收紧一点。

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务之急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高于17%,就产生通胀压力。中国央行今年2月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称今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在17%左右。今年中国10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4.4%,估计11月的同类数字将为4.8%。有鉴于此,中国国内有专家认为,明年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不应高过15%的水平,而管控通货膨胀会是中国决策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周继中表示,通过适当收缩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对于稳定中国整体的物价水平,降低通货膨胀,应该能起到积极作用。

花旗银行北京分行的一名业界专家表示,从现在起,可以使用控制流通货币和通货膨胀的一切手段。这意味着,可以更多地使用利息的调控功能,调整物价。他预测,直至明年年底,中国还将采取5次上调利率的步骤。

作者:李鱼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