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1812 Presseschau

2010年12月20日

针对德国媒体近来对汉学界提出的批评,波鸿大学汉学家罗哲海教授(Heiner Roetz)作出回应,他在12月17日的《南德意志报》副刊发表文章,强调人权与民主的普世价值。

https://p.dw.com/p/QfFA
图像来源: DW-Montage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题为“所有人都一样,唯独中国人不同” 。作者在文中写道:"诺贝尔和平奖颁给维权人士刘晓波似乎不仅让中国共产党、也让(德国)汉学界陷入骚动。谁要是曾经期待汉学界广泛地支持刘晓波,会感到失望的。赞成的声音是有,可是,公开可以听到的反应总的来说是比较克制的,尤其是那些提醒人们理解中国政府的'中国通'们。(见12月10日的《南德意志报》)。如果将(后者的)这种声音当作有代表性的声音,许多汉学家、甚或多数汉学家都会被激怒的。可是,它与这个学科多年来给自己营造的一种形象相关,而与此相应的反制措施则显然做得不够。当被问道为什么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Chris Patten)致力于这个殖民地的民主化,一个回答是:因为他不是汉学家。这是应该令人深思的。当汉学家们觉得'西方'给中国设定了这个国家陌生的标准时,尤其是人权和民主的呼声很高时,他们总是过于频繁地强调'中国文化'。"

作者接着写道:"由于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与汉学系或东亚学系挂钩,就突出了那种靠近(中共)政权的印象。孔子学院主要提供语言和文化课程,努力不让自己有政治特征。但是,如果没有带来好感的指望,不仅给这个国家、也对其制度带来好感,中国也不会资助的。孔子学院是高度官方的事务,刚好在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的当天,北京召开了孔子学院的第五届年会,中共政治局常委、主管宣传的李长春致开幕词。他也祝贺获奖者-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为'扩大中国人民和其它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建设和谐世界'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外交政策的议事日程中,'和谐世界'排在首要位置,中国以此来争取不同'文化'的共处,而不是一种文化干预其它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通过政治批评'干涉内政'。"

传播中国文化 动机并不单纯

作者认为:"孔子学院的扶持者针对颁发诺贝尔和平奖所发出的反对声音表明:这种'中国文化'的传播已经失去其善意的一面。自从人民共和国将其合法性从社会主义转换到文化主义的理由上来,它就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事物。为此,它让孔子成了自己的新任大使,而就在并不那么久远的年代,孔子还被当作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严厉批判。"

作者也指出:"从孔子学院的赞助中可以看出,企图对作为外国的意见领袖的汉学界施加影响。这个企图是否成功,是另一个问题。参与(孔子学院)的汉学系一般都(患有)慢性资金不足病,对任何支持都感激不尽,要是仅仅因为这个企图,把它们看作被收买,就有失公允。不应否认任何人的正直,尽管依赖性会使批评性的表态变得困难,某些第三方资助的研究也是一样。……"

作者还以墨翟的思想为例,强调中国文化本身也有"许多资源",可以成为不同于现存"统治制度"的选择,而不会失去"文化认同"。他最后一语双关地写道:"谁若援引中国文化,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其它地方,必须注意自己不要把中国文化早就拥有的水准给降低了。"

编译:林泉

责编:石涛

以上文字摘自或编译自其它媒体,不必然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