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改革开放40年 港商功不可没

黄颖 发自香港
2018年12月6日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一个改变了十三亿人命运的经济改革政策,在1978年12月,由当时己故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倡推动,使中国经济走上高速发展。四十年的改革道路,香港商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https://p.dw.com/p/39Z0B
China Skyline von Hongkong bei Nacht
香港的繁华夜景图像来源: Imago/Westend61

(德国之声中文网)4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经济腾飞。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仅占世界经济1.8%到现在的15%,仅次于美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为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出口加工制造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近8亿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的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批港商率先北上投资设厂,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兴起与繁荣,港商在历史改革这一页,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1978年,中国由农村改革开始,启动国企改革;四个经济特区的成立,是内地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开放改革政策实施不久,大批港商跨越罗湖桥 (连接香港与深圳罗湖 ) ,奔赴内地,兴业投资,兴教助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从此"港商"成为一个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者 "。

习近平 : 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贡献不可替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今年11月,在北京接见香港与澳门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的代表团时,高调肯定香港商人所作出的贡献 :"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港澳所处的地位是独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贡献是重大的,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者,一直扮演"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键桥梁与窗口角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首批外资来自香港企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来自香港,第一家五星级酒店也由香港商人投资。当时,比邻香港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香港的企业家窥准时机,第一时间带着资金、技术把制造业北移,从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开始,向东莞、广州等地区迈进,参与缔造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奇迹。

早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徐百弟便北上发展,在珠三角、广州、甚至远至内蒙古的港资企业担当管理工作。不久,他开设纺织厂,并把工厂设于广州,经营纺织制衣贸易,出口欧洲为主,一直经营至今,属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北上发展的港商。

China Unternehmer Tsui Fabrik
近年来,包括徐百弟在内的不少香港企业家都迫于成本压力把工厂迁往邻国图像来源: Tsui

徐百弟接受德国之声采访,分享港商由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期间,北上投资的重要历程。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工业发展以四大制造业为支柱,包括制衣、电子、玩具以及假发,可谓执世界之牛耳。随着香港经济不断发展,工资及租金成本开始上涨;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实施经济改革,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纷纷推出优惠投资的政策,以吸引港商往内地投资。

徐百弟忆述,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的平均工资为人民币70元,相等于一个香港工人的百分之一,由于成本相差太大,再加上大陆地方政府提出许多优惠政策,尽管政策本身并不成熟及健全,许多港商也愿意冒险北上投资。

家乡情结 北上投资

徐百弟告诉德国之声,国家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港商源于对家乡的情意结,不忍心看见家乡贫穷落后, 毅然把工厂迁移至内地。徐表示,这一颗热切赤子情怀,成了当年第一批北上投资港商的主要原因。

于1982年在家乡东莞开设手袋厂的林晖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在60年代中国大饥荒时偷渡到香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劲,在香港开了一家小型的手袋厂。改革开放初期,他目暏自己的家乡百废待兴,心里感到非常难过,于是决心把工厂搬到东莞,希望可以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先立足珠三角 后扩至长三角
徐百弟指出,在80年代初期,港商大部份集结在珠江三角洲,直到80年代后期,港商开始转移长三角、即江浙一带投资及发展。在珠江三角洲投资的港商,规模较小,产业较多元化;而在长三角,以较大规模的产业投资为主。徐解释,早于中国解放前,江浙一带本有许多工业家,尤其以纺织制衣业为鼎盛。这批实业家,在解放后,不少移民香港,著名的如田元灏、唐翔千家族,都是纺织业的翘楚。这批江浙商人,于80年代中后期,得到当地政府的热烈鼓励回乡发展,甚至连国家领导人也亲自接见。因此,踏入80年代末期,港商分别已经在珠三角及长三角驻足,共同建立起两个繁荣的经济圈。

林晖告诉德国之声,港商在北上投资期间,把香港一流的管理、技术,法律及营运经验都一并引入国内,特别在培训人才方面,在改革开放初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追近世界的发展巨轮。

徐百弟表示,不少港商在内地经营期间,窥准机会,敢于冒险,一方面努力适应当地的法律及营商环境;另一方面,随着80年代末期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发展城市建设,不少港商透过买土地投资,累积不少财富,亦制造了不少神话。

北上投资经营 成功与挫败 血泪交织
然而,另一方面,徐百弟指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法制的不完善,再加上凡事都讲关系,不少港商都碰得焦头烂额、写下了一本本悲壮的血泪史。徐表示,数十年目睹不少行家,他们的投资、机械被地方政府侵吞,却是投诉无门,这些情况颇为普遍。徐笑言,香港人北上投资经营,首要学懂一套生存之道,生存之道第一条,便是要懂得打理好关系。这一道关系学,徐伯弟感叹道 : "说实话,可谓用血泪交织换来的经验 ! "

China Unternehmer Tsui Fabrik
徐百弟表示,如今招工愈发困难了图像来源: Tsui

改革开放初期,尽管整个中国的环境确实贫穷落后,然而对比今天,徐百弟仍然十分怀念当年工人们的善良及朴实。徐指出,他们从偏远的农村走到珠三角去打工,在当年制度不健全、没有良善监督的工厂里日夜苦拼、没完没了地加班加点,为的是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那一股精神,仍然令他怀念及佩服。今天在他工厂里,一个车衣女工工资已高达人民5000元,却整天请不到工人,闹着工人荒,令他不无感慨。

时移势易,踏入二千年后期,随着中国经济急速发展,土地、物料价格急速上涨;此外,劳工保障的意识提高、社会保障、劳工保障等法例令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再加上自2008年金融海啸后,订单大幅下降,港商经营上面对沉重的压力。徐百弟表示,更关键的是广东省政府积极发展高端产能,低端产业不断被边缘化,因此不少港商无奈地作出选择,唯有把工厂迁移到内陆地方,甚至亚洲其他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地方,个中也面对非常艰苦的适应。徐表示,港商们明白经济发展带动的改革,令经营环境转变,然而,由当初积极地被邀请回国内投资,到今天要被迫迁移他方,不少人心里也有一点酸溜溜的感觉。

香港人的蜗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