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与中国的繁荣之战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22.06.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欧洲与中国的繁荣之战

由于种种不确定性,欧洲市场陷于瘫痪,政府和企业比以往更加期望中国能带来曙光。然而,中国自身也在经历变革,我们能从中国期待什么,中国奇迹又能持续多久。

Die Fahnen Deutschlands, der Europäischen Union und Chinas wehen während der Eröffnungsfeier für die neue Frachtflugverbindung zwischen Deutschland und China am Montag (24.09.2007) in Parchim im Wind. Vom Flughafen Parchim soll eine regelmäßige Frachtverbindung nach China aufgebaut werden. Die Frachtfirma LinkGlobal hatte den defizitären Flugplatz südöstlich von Schwerin im Mai vom Landkreis gekauft und wird künftig regelmäßig auf der Route zwischen der zentralchinesischen Stadt Zhengzhou (Provinz Henan) und Parchim fliegen. Das Unternehmen hat eigenen Angaben zufolge rund 100 Millionen Euro für den Flughafen bezahlt. LinkGlobal ist das erste chinesische Unternehmen, das die Betriebserlaubnis für einen europäischen Flughafen erworben hat. Foto: Jens Büttner dpa/lmv/lno (zu dpa 0285 vom 24.09.2007) +++(c) dpa - Bildfunk+++

对中国与欧洲伙伴关系充满热情的人,通常会举出两个理由,证明这一伙伴关系的未来是光明的。一是,贸易会为合作铺平道路。二是,中欧之间并不像中美之间那样,充满着权力的竞争。然而,这两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很快,中国与欧洲就将进入一场最激烈的竞争中:对繁荣的竞争。

当然,我们都熟悉经济学理论中的说法,即一个市场的成功也会为其它市场创造机会,竞争成就进步。但这仅仅是理论。现实却完全两样。欧洲政府为保护国民不受经济波动的损失,不惜欠下巨额国债。北京则努力加速人民的勤劳所换来的经济发展,并把全球的财富引导向中国广阔的市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迟早会引发冲撞。一旦欧洲的债务大山崩塌,其原有的实力、技术领先地位、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都将拱手让给来自东方的更有雄心的玩家。认识到这一点,对欧洲来说将是痛苦的时刻。

没错,许多欧洲人还在否认这一现实。人们躲藏在自己舒适的小小帝国里,看看烹饪类的书籍,或者躲进福利国家的安乐窝里。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的声音难以被听到。欧洲政治家延续几十年来的作法,即让公众为许多被淘汰的工业买单,或者尝试寻找替罪羊,来转移视线:移民、资本家、欧盟官员。但他们很少把真相告诉选民,即蚂蚁与蚂蚱的故事:你要量入为出;经济繁荣倚赖于辛苦的工作。

后果是,欧盟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加在一起很快就可能达到欧盟GDP的两倍。除此之外,欧盟的经常项目赤字也不断增长,去年达到8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欧盟对海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高于所赚取的外汇。

我们已经看到乌云聚集在橄榄树之国的上空,使受损害的人走上街头成为暴民。而在北部国家,政府领导人在思考如何避免危机蔓延。当然,没有人认为欧盟公民应当放弃部分财富,学习过不那么富有的生活。没有人愿意让欧盟变成发展中国家。因此,问题是,如何减少人们开支与收入之间的鸿沟。在这一点上,中国构成令人生畏的挑战。无论欧洲采取怎样的措施复兴经济,都难以避免与这个亚洲巨人发生冲撞。让我们设想以下四种可能的情景。

第一种可能:欧洲决定效仿美国,请求北京购买政府债券。目前,北京持有一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而从欧盟国家购买的主权债券则仅有数千万而已。北京不愿意购买太多欧盟债券,主要原因是欧元并不具有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此外,中国希望将雄厚的财力用于购买原材料、著名品牌和技术等更有吸引力的目标。就算中国购买更多欧盟债券,也难以缓解欧盟的问题。

第二种可能:欧洲成功吸引更多中国投资,对华出口增加。但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企业要在欧洲创造就业岗位?我们的公司,尤其在富裕的成员国里,要承受高工资和高税收的负担。有什么理由期待我们的对华出口更快速增长呢?要知道多数欧洲工业更愿意直接把工厂建在中国。

第三种可能:欧洲实现绿色科技。随着资源日益匮乏,打造绿色经济成为合理的选项。无论是无碳工业,回收利用,智能工程,还是清洁产品,都将帮助欧洲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技术革新,并减少对持续波动的商品市场的依赖。但问题是,如果不降低税收,如果没有来自东方的高污染产品,欧洲消费者可能不会对绿色产品有多高的热情。

第四种可能:不再顾及是否属于绿色工业,只要能创造就业岗位就行。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重新发现了"工业政策"、"战略工业"等名词。欧盟委员会也是如此。但再工业化将难以实现,因为中国目前的工资水平更低,消费市场不断扩张,贷款利息低廉,用于技术革新的资金十分充分。中国经济总量更大,更有活力,并受到更好的保护。所以,倘若不设置政治壁垒,这将难以奏效。

但这不应被视为在呼吁实行保护主义。保护主义是代价最为高昂的实现增长的方式。但从定义上即可看出,它对国际贸易的稳定有着灾难性的后果。问题是,欧洲忽略其经济竞争力已经太久了,以致于政治家必须在两难之间做出抉择:要么痛下手术刀,削减国家福利,要么针对来自中国的竞争采取新的防御措施。他们越是想绕过这两个难题,后面的政治家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就越令人生畏。

作者:Jonathan Holslag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编译:苗子

责编:韩明芳

  • 日期 22.06.2011
  • 关键词 欧中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1hf5
  • 日期 22.06.2011
  • 关键词 欧中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1h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