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欧盟商会驻中国主席谈奥运后的中国

子亭2008年11月22日

本周三(11月19日),《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以“站在岔路口的超级大国”(Supermacht am Scheideweg)为题,举行了年度中国研讨会。会上,欧盟商会驻中国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先生以“奥运后的中国”为题,介绍了欧中贸易现状并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预测。

https://p.dw.com/p/FzQd
北京街头图像来源: AP

在报告中,伍德克先生说,从目前情况看来,中国经济面临困难,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令人乐观,世界将经历中国经济复兴;中国劳动力成本、存储成本在短期仍能维持相对低廉,且中国加快了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中国在近期内仍然是 "世界工厂"。对于欧盟来说,中国不是贸易威胁,而是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设置贸易壁垒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德国之声记者对伍德克先生进行专访:

德国之声:您似乎对中国短期内的经济发展表示悲观?

伍德克:应该这么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对中国今年第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表示悲观,而且我担心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很难能达到8%。中国政府近期推出的救市政策,可能能让中国今年的发展达到8%,但是明年上半年对中国来说会比较艰难,救市政策是否能够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关系到中国明年经济发展能否达到8%。从中长期来看,毫无疑问,中国的经济发展让人乐观。

德国之声:在报告中,您提到,除了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低迷的楼市也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造成影响。在您看来,哪个因素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影响更大?

伍德克:我认为,楼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金融危机。中国对出口的依赖性不象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大。但低迷的楼市却能够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我对此表示担忧。政府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着手救市。

德国之声:欧盟商会每年都发布《欧盟企业在华建议书》,为欧盟企业以及中国政府、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市场准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似乎一直都是建议书里重点话题。您认为中国在改善上述方面有进步吗?

伍德克:我们在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应该说同时作为出口商和投资商,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问题的增加。总体来说,形势不错,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中国仍然有很多盗版;相关法律在实际中得不到执行。当你长年累月地听说即将如何改变,但是实际上发生的变化不大,这让你失去耐心。

我们当然能够理解,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情况很复杂,完善各种系统,需要一定时间;但是也有例子证明,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是可行的:比如08年奥运会的相关产品,就没有出现盗版问题。此外,透明度、模糊的法律条款、让人措手不及的临时条例等等,这些都让不少企业头疼。总体来说,尽管有很多问题,欧盟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还将保持增长。

德国之声:欧盟企业经常抱怨,中国政府向他们设置各种壁垒,增加他们在中国经营的难度。但是我们也看到,欧盟对来自中国的企业和产品也不客气,经常扣以倾销的帽子,或者实施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Jörg Wuttk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欧盟商会驻中国主席伍德克图像来源: Ziting Zhang

伍德克:在欧洲确实有中国企业面临这些问题。但是,我举个例子:05年上海汽车集团和南京汽车集团分别收购了英国Rover公司的全部产权;但是在中国的汽车制造行业中,外商投资比例不能超过50%,且最多只能拥有二家工厂,在这种情况下,购买一家公司完全是异想天开。再比如保险业,外资保险公司是不能参与经营汽车保险,而汽车保险业正是保险业中最重要,地方性最强的业务之一。

事实上来看,欧洲更开放。的确有中国公司对欧洲某些标准有异议,但至少欧洲没有拒绝过来自中国的投资。但是同样的情况在中国时常发生。谈到出口,中国对欧贸易顺差超过160亿美元,这也显示了欧洲相当开放,我们相信这种开放有利于中国消费者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反对那些关于"贸易和收支平衡"(trade and balance)的讨论,我们认为这种讨论毫无意义,所以我们也经常告诉人们,贸易壁垒会给我们带来损失。

德国之声:之前有媒体报道,由于奥运期间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工厂被要求停工,不少德国企业,特别是化工企业经营收到严重影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伍德克:确实是这样。但是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定不是针对外国企业的,而是行业性的规定。其实,应该说外国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小,主要是中国本土企业因此受到影响更大。

德国之声:您认为文化差异在欧盟企业在中国经营过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伍德克:您知道吗,我太太是美国人,她总是把美语跟英语"划清界限",尽管两个国家都说英语。英国跟德国间的文化差异很大,跟美国的更大。所以您能想象,希望在德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找到共同语言有多难。双方都有着良好的愿望,加上勇气、耐心,通过努力,这个目的一定都够达到。成功的经营实例表明,求同存异是可以实现的。德国人要学会摆脱偏见,中国人也要明白,德国人的想法跟自己不一样。当双方都有这样的勇气和耐心,通过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德国之声: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